影响奶牛优质高产的因素,主要有奶牛的品种、牛群的健康状况、饲料与饮水、养殖场环境及挤奶技术等。本文就怎样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牛奶品质,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概述。

一、选好良种和优化种群结构

一般情况下,牛群的年龄结构宜控制在1胎―2胎母牛占总群数的40%,3胎―5胎母牛占40%,6胎以上母牛占20%;从品质结构来讲,高产奶牛要占牛群数的30%以上,一般生产牛群占60%左右;及时淘汰老弱病残母牛,有计划地选留健康高产奶牛,以保证牛群结构合理。

二、适龄配种

奶牛初配年龄为18个月--20个月,体重350公斤--400公斤,这时奶牛已达到体成熟和性成熟。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不能配种,所以养殖户要加强奶牛育成期饲养管理。18个月体重达不到350斤的奶牛就开始配种常常造成头胎难产,不仅影响本身生长发育、产奶性能和下一胎的正常繁殖,产下的胎儿初生体重也小、体质也弱。

三、做好环境卫生和防疫消毒

牛群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奶牛产量和牛奶品质,而饲养环境的好坏和防疫消毒制度的建立又直接影响牛群的健康状况。

1.牛舍、运动场要清洁干燥卫生,定期消毒

奶牛舍及运动场要建在地势干燥、背风向阳、土质坚实的开阔平坦处,要经常打扫,及时清理粪便,保持清洁,用生石灰定期消毒。

2.增强光照

夏季要避开强日光,冬季自然光照不足时,可增加人工灯光照明,使每日光照时间达到13小时——14小时。

3.控制好温度,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和冬季防寒保暖工作

夏季炎热时要有遮阳棚、树荫或瓜棚等遮阳防暑设施,坚持每天用水冲洗牛体;冬季严寒时铺垫板与稻草防冻,使环境温度控制在4℃―21℃范围内,奶牛才能正常采食与活动。

4.免疫接种

根据本地区疫病发生情况,按计划定期请兽医人员给奶牛注射疫苗,同时注意饲料、饮水卫生,控制与外界人员及用品的接触,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饲养管理

1.坚持刷拭牛体

在挤奶前半小时刷拭牛体。天热时先用水冲洗牛体,再用毛刷刷净;天冷时先用铁梳梳毛,再用毛刷拭净。

2.定期修蹄

要保持奶牛蹄形端正,每年可定期于春秋进行两次修蹄,并用4%硫酸铜溶液喷洗蹄趾,以维护正常体形与站姿。

3.定期驱虫

驱胃肠道蛔虫可用噻苯咪唑按100公斤体重10克,或用蝇毒磷按100公斤体重0.2克拌入精饲料内,连续投药4日-6日,可隔1个月驱虫一次。

4.加强运动

奶牛要有一定的运动量以增强体质,一般每天应有4小时-6小时的驱赶运动和自由运动。运动速度为每小时3公里-4公里。

5.饲喂优质饲料,保证饮水质量

饲料水平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对牛奶品质尤其是对乳脂肪、乳蛋白含量产生重要影响。在奶牛饲养中,要适当增加优质饲草比例,使日粮中精饲料、粗饲料、青绿多汁饲料比例达到2:3:5较为适宜。在饲喂技术上要先粗后精,少喂勤添,定时定量,充足饮水。

五、合理饲料搭配

1.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苜蓿、甜高粱、甜菜、胡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要新鲜、干净、无污染,尤其不要堆放闷置。

2.饲喂胺化或碱化秸秆

麦草、玉米秆、稻草等经加工调制后能够增强适口性,改善营养成分,提高消化利用率。

3.添加油脂

油脂产热性能高,能改善饲料适口性,在奶牛日粮中添加5%左右的动物油脂并补充钙质能有效提高产奶量及牛奶品质。

4.加尿素

每天在奶牛精料中添加尿素2%-2.5%,或按每公斤体重添加1克-20克尿素,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5.添加醋酸钠

在奶牛日粮中添加200克-300克醋酸钠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可每隔10天补喂20天。

6.饲喂粥料

精料最好制成粥料饲喂,比干湿料适口,易消化。夏季喂稀粥降温防暑,冬季喂热粥保暖抗寒。

7.冬季夜间补料

冬季夜长寒冷,半夜11点左右给奶牛加喂1公斤温热玉米粥或麸皮粥均可增加营养,增强抗寒能力,提高产奶量。

8.保证饮水

水质要清洁、水量要充足。冬季气温在1 5℃以下时要饮用深井水或供给温水,最好是温热的麸皮汤、绿豆汤。

六、做好乳房保健

1.每年应绘制每头牛的产奶曲线,根据产奶曲线,预估产奶量,确定饲料供给量。

2.挤奶次数视产奶量而定,日产奶35斤-40斤,每日挤三次,45斤-60斤,每日挤4次,35斤以下,日挤奶二次。

3.搞好牛体与乳房卫生,进行乳房按摩。冬季给奶牛戴上棉乳罩防冻,保护乳头;夏季可用纱乳罩涂上凡士林防蚊虫叮咬。

4.要掌握正确的挤奶方法,做到定人、定次、 定时、定顺序进行,以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促进产奶,提高牛奶质量。

胜伟集团将充分发挥盐碱地改良技术优势、潍坊港口物流优势、整合国内外优质种畜资源,积极走出去,辐射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分布区,建设盐碱地农牧产业园,开创新型扶贫模式,将国外优质肉牛种源引入国内,以每2000-2500亩盐碱地建一座可存栏500头的智能“牛仓”,形成一条“盐碱地农林牧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产业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助推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