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流動的文化·行走大運河】華家口裏行大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HR75d5sSmPYw\" img_width=\"750\" img_height=\"499\" alt=\"行走大運河|華家口裏行大船\"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華家口夯土險工。記者田瑞夫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手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岸多停估客舟,檣帆影裏酒家樓。櫓聲搖曳暄前渡,燈火高低照亂流。”明朝詩人時廷珍曾在《南埠商艫》詩中描述大運河衡水段昔日的輝煌與繁華。湯湯運河水自故城縣南部辛堤村入衡水境,流經故城、景縣、阜城三縣入滄州境,全長179.05公里。一路迤邐,留下了景縣華家口夯土壩、故城縣鄭口重力挑水壩、阜城縣碼頭運河遺址等諸多重要文物遺存。7月,本報大型紀行式全媒體報道“流動的文化·行走大運河”小分隊,開啓衡水段大運河的探索之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運河在景縣安陵鎮華家口村段內總長度不過三四公里,一眼望去,悠悠一灣碧水,宛若滂沱畫卷上隨心所欲甩出的俏麗一筆。更任性的是,這短短一筆,也分屬兩地,西堤屬景縣,東堤歸吳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夏日午後,漫步運河西堤,到處是納涼的遊人。或倚着堤邊樸拙木欄發呆,或繞着各種雕像踱步,跟城裏人逛公園沒甚兩樣。陽光斑駁,綠蔭滿目,碧波中水草搖曳,耳邊有啾啾鳥鳴。不似北方河流的大寫意,卻很有幾分江南水韻的溫潤和脈脈含情。草香淺淡,遙望對岸的滄州吳橋縣,讓人不禁感嘆這一水分兩城的悠然意境。幾絲風吹過,耳邊有人幽幽地說:“這便是華家口夯土險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聞名遐邇的大運河華家口,竟然不知不覺間就在眼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到險工,最知名的自然是黃河險工了,是指修建在河邊貼溜出險或歷史上經常發生沖刷險情的堤段。而大運河華家口夯土險工,在歷史上則聞名已久,甚至可與黃河險工相媲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景縣誌記載,大運河景縣段開挖於隋大業4年(608年),通航於隋大業7年(611年)。直至建國初期,一直漕運繁忙,到1978年由於水源缺乏,大運河景縣段斷航至今。大運河多彎道,目的是人爲延長運河長度來解決水位落差的問題。可水流在轉彎處衝擊力過大易造成彎道決口,華家口就是典型的彎道易決口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裏老人說起運河決口時的險惡,至今仍心懷餘悸。“人啊,牛羊啊,一下子就被衝沒影了。”據說,清同治年間整個華家口村都被衝沒了。後來,每到汛期,雖家家戶戶晝夜不息守護大堤,但仍會有災情發生。清宣統三年(1911年),知縣王爲仁組織修建大壩,運用了傳統灰土加糯米漿逐層夯築的技術,大壩建成後,據說百十年沒再決過堤。如今,華家口夯土險工成爲南運河河北段僅存的兩處夯土大壩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跟隨着華家口村副主任高志猛步下堤岸,巍峨高大的梯形大壩矗立眼前。現存壩體有250多米長,高6米左右,堤內坡用黃土、白灰加糯米漿夯築成壩牆,當地人都叫它“糯米壩”。壩牆每步寬1.8米、厚18釐米,分步夯築,底部用的是壩基抗滑木樁施工工藝,外坡與頂部用素土夯實,這種中國傳統的灰土加糯米漿逐層夯築的技術使堤壩異常堅固。“據說連根釘子都楔不進去,那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工程,到如今也是獨一無二呢……”高主任的話音漸遠,而我們眼前彷彿見到當年狂風巨浪拍打岸堤的景象:大壩巍然不倒,護佑了一代代華家口的運河兒女,保護了萬畝良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百年風雨飄搖,運河堤壩日漸殘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幸,2009年華家口夯土險工被列入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不久後,縣裏邀請省城專家對這段險工全面保護加固維修,修舊如舊的同時對河道及險工段進行了環境整治,很快有了樹,有了路,還有了雕塑、牆畫等各種裝飾,最重要的還有了水……大壩活了,大運河終於又靈動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隋朝開鑿大運河,嘿嘿呦啊嘿嘿呦;南北交通真不錯,嘿嘿呦啊嘿嘿呦;南來北往大糧船,嘿嘿呦啊嘿嘿呦;又拉客人又拉貨……”堤上樹蔭下,本來高聲大嗓聊着天的人們被這高亢的吆喝聲吸引圍攏過去,有熟識的人說,老李頭又來過癮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風林,77歲了,每天都要到這運河邊吼幾嗓子。生於斯長於斯,從小在水裏打撲騰,十六七歲便拉縴,各種船工號子老李都會喊。在他的記憶中,大運河斷流之前,華家口碼頭有着沸反盈天的火爆,每天河道里擠擠挨挨,停靠在碼頭兩邊的船首尾銜接能有十幾裏地。“大的船都是兩節的,跟小火車似的,在這大寬河道里要想拐彎都得從中間解開,這半截拐過來那半截再拐。船上拉的牲畜、糧食、水果、棉花什麼都有,也有載客的。晚上有的船靠了岸,不少南方人下來買喫的、買菸、買酒,還有人到我姥爺開的茶館喝茶,那時河水可甜了。茶樓招牌不能寫清水茶,要寫河水茶,才受歡迎。”李風林還記得當初解放軍南下的時候也是從這河裏過,可威風呢,“大概有十幾艘船,到了這碼頭停靠了,解放軍下船給各家掃院子,然後就在柴火窩裏睡,不給老百姓添麻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運河水淺唱低吟着,有着“好漢不提當年勇”的散淡從容。老李卻激動起來,說斷流那些年,自己成天到這光禿禿的河灘邊發呆,沒有水哪叫河?盼呀盼,這兩年總算盼得岸綠了,水來了,自己又有了喊號子的衝動,可惜沒了船,沒了帆,沒了當年的熱鬧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那有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話音沒落,人羣中一聲喊,大家紛紛向河裏張望,然後“哄”一聲笑起來。一個憨厚漢子搖着一艘橡皮小船緩緩而來,被人們笑得不知所措,“有……人要坐船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志猛笑道,這是村民高彬,在村裏承包了百餘畝地,投資幾十萬弄了個生態採摘園,遊客來了,可以去他那裏摘摘果子、看看花,還能坐着他這橡皮船欣賞一下運河風景,他自己覺得比出去給人打工強多了。近幾年,安陵鎮和華家口村積極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像高彬一樣腦筋活絡的人多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們可別小看這靠河喫河。”安陵鎮宣傳委員陳歡低聲介紹着,“大大小小的生態園、農家樂弄起來,老百姓享福得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啊,如今的華家口正藉助世界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與吳橋縣“雜技之鄉”的品牌優勢,打造運河沿岸的綠色生態旅遊帶。大壩附近還有封氏墓羣、安陵玫瑰產業園等,也都被納入大運河華家口觀光旅遊帶項目中,瞄準“文物景點、休閒農業、觀光采摘”的總體目標,全鎮都在爲文旅融合謀篇佈局,預計整體項目完成後,一年將接待遊客達50萬人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嘿嘿呦啊嘿嘿呦,咱們拉起來呀呦;嘿嘿呦啊嘿嘿呦,華家口裏行大船呦……”突然,耳畔高亢號子聲再次響起,伴着緩緩流淌的運河水,慢慢延展開去……(記者韓莉、田恬)\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74349808422145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