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陵內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爲“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孫中山倡導的“博愛平等”、“天下爲公”的精神博大深厚、立意高遠,承接了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演繹成近代人的一種民族情結,成爲連接海峽兩岸同宗同祖、和平統一的歷史紐帶,其“三民主義”對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國史”,中山陵,以及衆多的紀念性建築、陵園學術機構和文體設施、民國名人附葬墓,共同組成了馳名中外的中山陵園風景區。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爲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孝經鼎:中山陵園廣場的正南方有一座八角形石臺。臺分三層,每層圍以石欄,臺上那尊雙耳雙足的紫銅寶鼎,重有萬斤,即爲孝經鼎,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博愛坊:建於1929-1931年,高12米,寬17.3米,四楹三門的沖天式牌坊上“博愛”二字,系中山先生手跡。“博愛”可以說是對先生博大胸懷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祭堂:現在通常稱靈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孫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臥像,孫中山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裏,並用鋼筋水泥密封。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正中立高達9米的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出自譚延闓手筆。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爲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後有長達125米的碑廊,上刻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流徽榭:流徽榭,又名水榭,位於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捐資修建。它三面臨水,一面傍陸,以石階與岸相連。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音樂臺:建於1932年,系美國舊金山華僑和國民黨遼寧省黨部合資捐建,由著名設計師關頌聲、楊廷寶共同設計,其建築佈局爲國內首見。檯面爲半圓形,臺後照壁略呈弧形,用以彙集音響,觀衆席爲坡狀扇形大草坪,同時可納3千觀衆,周圍環以寬6米,長150米的迴廊。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光華亭: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位於中山陵東面小山阜上。是用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時華僑的贈款建造的。亭的屋脊、屋面、斗拱、樑柱藻井等全用大理石雕成,花紋至細,刻工至巨,爲陵園亭中最精美之工程。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仰止亭:在中山陵所有紀念建築中,仰止亭是唯一一座由個人捐贈的建築。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小山丘下。此山丘叫梅嶺,本無景緻,恰好葉恭綽先生寫信給陵園,表示願意捐資建造一座紀念亭。1932年秋落成之後,葉恭綽亦葬此亭西側。

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築物(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