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之行》一書中,有幾句對一個有學問的印度教授的穿着喫相的描述:“他一個勁地喫呀、喫呀、喫,面露笑容,兩眼盯着食物不看手。”

簡單的幾個動詞,一個奸詐的、小丑式的人物也就躍然紙上了。雖說表面上是個有學問的文化人兒,但是這位教授內裏究竟是個什麼人,相信大家心中都有評判。

所以,可以這麼說,我們從一個人的喫相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相和教養來。

一、飯桌,是識人辨人的最佳場所

臺灣一董事長曾嘗試過“飯桌上的招聘會”。

按照他自己所說的,“我們以前的面試很精彩,來應聘的人,都請他喫飯,因爲我們是自助餐,平常有二三十樣菜。喫飯的態度、動作都可以看出門道。”

在這種非常規的面試中,有的人把盤子堆得滿滿的,看到這個好喫要拿,那個好喫也要拿,最後的結果就是喫不完,剩下一大堆。這樣的人進入職場他可能分寸不夠,包了超出自己工作承受能力的很多工作,做不完就成了家常便飯;

也有人先拿一次,喫了覺得挺好喫的,再去拿一次,這樣的人他通常會量力而爲;

如果每次都拿得很少,喫完以後再一趟一趟地跑去拿,那他其實是浪費了很多時間,工作效率十分之低;

有人狼吞虎嚥,生怕這麼好的自助餐自己喫不回來本兒,這樣的人的格局往往小了些,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有人則是很拘謹,喫了很少東西就不再喫了,甚至是不敢再喫了。那麼他浪費了一頓免費午餐的機會,也很可惜。這樣的人往往不會很好地把握機會,總是看着機會白白溜走。

這位董事長說,儘管這些飯桌上的觀察,面試者並沒有提前通知,但是即使讓應聘者知曉也沒關係,因爲這些生活小事幾乎是無法掩飾的。

飯桌上的習慣其實就暗藏於骨子裏,你的每一舉一動都被別人看在眼裏,影響着他人對你的總體評價。

二、喫相,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教養

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約了朋友一起喫飯,恰好父親來看作者,於是三個人就一起喫了。

席間父親一直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聽兩個年輕人聊天。回家的路上,父親對作者說:“你這個朋友,不可深交。”

作者感到很詫異,這個朋友是在生意場上認識的,合作過幾次,印象還不錯。

父親說:“雖然我對他不甚瞭解,但從喫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我注意到他夾菜有個習慣性動作,總是用筷子把盤子底部的菜翻上來,劃拉幾下,才夾起菜,對喜歡喫的菜,更是反反覆覆地翻動,就好比把筷子當成鍋鏟,把一盤菜在盤子裏重新炒了一次。”

作者不禁想要反駁父親,因爲人的成長環境不同,習慣也就各不相似,總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吧。

父親搖搖頭說,“如果一個生活困窘的人面對一盤盤美味佳餚,喫相不雅可以理解,可你這位朋友本是生意之人,物質生活並不困苦,如此喫相,只能說明他是個自私、狹隘之人。面對一盤菜,他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用筷子在盤子裏翻來覆去地夾,如果面對的是利益的誘惑,他一定會不擇手段佔爲己有。”

禮儀界經常說:“飯桌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教養”。其實不僅僅是教養,一個人品行如何、做事風格如何都能立馬顯現。

喫相優雅的人,往往都會懂得照顧桌上的其他人,在工作生活中是個負責穩妥的人。相反地,一個人在用餐的過程中只按照自己的好惡夾菜、不顧及別人感受的人,他在任何時候,都是自私自利的。

“喫相要像從良好家庭裏走出來的人”

我有一個妹妹,喫東西喜歡喫飯發出響聲,嘴裏總是吧唧吧唧的,喝湯總是咕嚕咕嚕的。

而且尤愛喫肉,每次端上來一道菜,她就先把那個盤子端到自己面前,開始拿着筷子挑啊挑啊,一定要把最後一塊肉都送進嘴裏才肯放下筷子。

小的時候,長輩有意無意間提醒妹妹,“女孩子喫相還是要好看些”,總會被妹妹的父母懟一句“家裏又不是喫不起,孩子想怎麼喫就怎麼喫唄!”以至於現在也就沒人再願意管了,只是看到了她的喫相以後默默搖搖頭。

中國自古就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廉恥。”這話一點不假。

在困難年代,人人都是餓鬼一個,誰有空去談什麼餐桌禮儀?但是現在,生逢盛世,就算不都是大富大貴之家,也都能頓頓有飯喫。那麼在這時候,喫相確實應該被重視起來。

改革開放之後,一羣鄉村幹部暴富後出國旅遊,在自助餐上狠吞虎咽,生怕花的錢虧了,喫得吐了以後回來再戰一輪。

當地一位老太太憐憫地問:“你們是從哪國來的難民?”搞得那羣鄉村幹部尷尬萬分,無地自容。

張樂華在《一場關於國民女性氣質的討論》中曾經提出,“穿對了,坐直了,看着別人的眼睛說話,喫相要像從良好家庭裏走出來的人。”

現在中國人普遍是錢包鼓鼓了,但是喫相的改善遠遠趕不上富起來的速度,所以很多人還是“喫相就像是從戰爭年代走出來的人”。

教養體現在點滴生活中,人品的修養也需要注重點滴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而這些細節中,喫相如同是隱形的名片,尤其需要注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