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些老人雖然黃昏遲暮,仍不忘初心,延安市黃龍縣白馬灘村村民張喜堂,和老伴都身患殘疾,女兒在外打工,2015年被納入精準扶貧戶,現如今,老人家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又在建黨97週年之際,成了一名共產黨員。

他從年輕就酷愛畫畫,與白馬灘多才多藝的書法愛好者們共同成立了農民作家藝術協會,近年來,結合全縣各項活動,參加畫展13次,同時還多次參加“春聯義寫”、“精準扶貧下鄉演出”、“送福進農家”活動。不僅豐富了貧困羣衆業餘文化生活,還以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十九大精神、扶貧知識、脫貧故事等。真扶貧,扶真貧,扶"精神之貧",使貧困羣衆真正瞭解黨的各項惠民政策,願意親近黨、聽黨話、跟黨走,樹立脫貧致富信心,早日擺脫貧困。

他說,以前他不是黨員,但他一直接受着黨的教育。現在是一名黨員了,更要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扶貧、公益等工作。“今後村裏80歲以上老人生日壽辰、年輕人結婚、學生考上大學等喜事,我們藝術協會將以送畫到家門口的形式,傳達黨和政府的關懷,將黨的好政策通過作品展現出去,使繪畫作品釋放更多精神文化福利”。

“與時俱進獻餘熱”,張喜堂說,在以後的日子裏,他還會繼續爲黨和人民服務,“一直做到自己幹不動爲止”。(彭亞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