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滔 原创

10月8日16时15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气温逐渐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寒露时节,鸿雁南迁。入夜,仰望星空,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秋虫依旧啾啾,听虫鸣要抓紧机会了,因为到了霜降后"蛰虫咸俯",万籁俱寂,冬天近了。

常见鸣虫种类有如下四大类:一、蝈蝈: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咋嘴)孜辣子。二、油葫芦。三、蟋蟀。四、蛉子。

养虫听鸣,历史悠久,古人喜欢鸣虫,大概是从“天子”的青睐开始,进而流行民间,形成了一种浓浓的"虫趣"。

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宫就流行赏鸣虫:“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唐太宗有失眠苦恼,画家阎立本奏入眠秘方——放几只蛐蛐在罐中,至于寝宫,夜听蛐蛐长鸣,太宗果然鼾声如雷,从此唐朝后宫蓄养蛐蛐成风。

乾隆皇帝有一次到京郊西山游赏,听到满山蝈蝈的叫声,诗兴大发,遂成诗一首。诗云:“啾啾榛蝈抱烟鸣,野黄云入望平。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促寒。蝈氏去因错注,至今名象混秋宫。”前四句写山野里的蝈蝈叫声令他想起了古代京师长安铜雀之典,后四句纠正前人不该将蝈蝈错注为蛙。

清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自幼便喜养蝈蝈,可谓得祖宗遗风也。

现在人延续这种嗜好,家里养上一只蝈蝈或者金蛉子,夜间啾啾,犹如置身山岗。入睡前,焚香仰卧,读一读明代诗人姚汝循的《宿三山别业》,偶得佳句,小院落叶飘零,桂香四溢,枕着虫声入眠,别有一番“野趣”。

宿三山别业

【作者】姚汝循【朝代】明

秋深寒露候,地僻水云乡。

落日枫千树,残霞雁几行。

桂香清小院,蛩语近匡床。

自卧沧洲稳,逾憎世路忙。

蛩语[释义]蟋蟀鸣叫声。

(今贵州综合 插图 \书法\ 国画 周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