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鸿祎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精雕细琢、不断完善的产品精神一做任何产品,都要坚持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注重每一个细节,为用户提供远超预期的体验。市场永远不会等待你长大,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你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让产品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某些亮点,给用户带来超预期的产品体验。

周鸿祎的《极致产品》主要是讲如何研发、打磨新产品等问题。周鸿祎是搞技术的,产品经理出身,所以,格外注重产品问题。书写得挺实在,不讲高大上的概念,也不怎么讲战略。本来,周鸿祎自己就倡导要“不装、不端,有点‘二”’。

有投资人在和周鸿祎长谈后,批评道:“你是大公司的老板,应该拥有世界格局,考虑行业未来几年内的发展情况,但这些你都没谈,却只谈你的产品怎么样。”周鸿祎则认为,作为企业领导人,确实应该有战略高度,但战略离不开产品。企业战略绝不能停留于云端和口头,而应具体到你的产品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如何让用户使用起来感觉愉悦。相比于未来的大趋势,他习惯于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产品。

只能说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吧,周鸿祎并不擅长讲战略讲情怀,或者这些东西不符合他的个性和选择吧。

从人性的深度认识市场需求

好的产品往往能够反映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换言之,不符合人性的需求都是伪需求。

本书讲了贪婪,淫欲,暴怒,饕餮,懒惰,傲慢,嫉妒等人性欲望。比如,从贪婪引申出产品经理用以吸引用户的两大关键词——贪小便宜和免费。

麻省理工学院曾经专门做过一个实验,被实验者们一旦发现某样东西打折促销,就容易丧失理智和辨别能力,蜂拥而上,买一堆短时间内压根儿用不着的东西回家,其中作祟的就是贪小便宜的心理。

我经常碰上搞活动促销,就买上一大堆东西。就拿书来说吧,我有好多书没有撕开外边的塑料包装,外甥女在我的书架上看到那些书也打趣我。

说到超市里的消费陷阱,很多人会想到99元现象。如商品的价格标签上的3.99元,这种价格策略很多人都懂,不就是让人误以为才3块多钱嘛,使人们的心理易于承受,其实它明摆着是4元钱。而实际上,超市里的陷阱远不止这些。如超市经常推出自己品牌的“超值”系列产品,无论它们是柠檬水还是面包,其外观设计都非常粗糙。为何不好好包装呢?你会以为这是为节省成本吧。错了,在哈福德看来,聘用一位优秀设计师、印刷出更具吸引力的标志,这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但那与超市的目的背道而驰:之所以设计这种包装,就是为了让愿意多付钱的顾客望而却步,从而引导顾客买更贵的产品。这跟火车普通车厢缺少桌子、飞机场候机区的服务极差,是一个道理。在早期法国公司之所以不为三等车厢加一个顶,不为木制座位装上软垫,原因不在于那区区几千法郎——公司要阻止有钱坐二等车厢的人去买三等车厢的票。同样,如果免费候机区是个很舒适的场所,航空公司就难以凭借“VIP乘客”休息室的力量来销售商务舱机票。

蒂姆·哈福德所著的《卧底经济学1》指出,IBM公司之前的低档激光打印”LaserWriter E”系列其实与其高档的“LaserWriter”系列完全相同——只是在便宜产品里加入了一块芯片,让它的速度慢下来。IBM要对打印机进行价格定位,最有效的方式是设计并大规模生产一种打印机,然后将它们以两种价格卖出去。当然,要让人们购买贵的打印机,就必须让便宜的那种速度慢下来。这好像造成了浪费,但对IBM来说,却比设计生产两种完全不同的打印机节省很多(IBM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打印机部门了)。芯片生产商英特尔也玩同样的把戏,它也以不同价格销售两款非常相似的芯片。在这种情况下,低价芯片其实生产成本更高——就是将高级芯片拿过来,然后额外做些工作,使高级芯片的一些功能作废。

说明什么呢?人们的消费并不理性,而是非常感性,有时,消费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

周鸿祎坦言:“360公司早期的发展也确实依托于免费策略,前些年有很多人骂我是行业的破坏者,现在骂的人少了很多,在‘免费大战’中活下来的,大多尝到了免费的甜头。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是互联网行业颠扑不破的真理。”

看这本书,我对360又产生了兴趣了,下载了个360,不过,还是觉得插件广告多,又卸载了。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但是,最终还是会落在消费者身上。

新产品要经常被使用

当然,产品光符合人性的需求还不够,还需要是高频刚需,也就是经常用,不能一年半载用不上一次。制造产品的目的,是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但需求绝不仅仅只有一种。有些需求,对于用户来说可有可无,如果产品成本不是很高,用户会使用,但是没有它,用户的生活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周鸿祎将之称为“弱需求”;与之相反的则是“强需求”。

在创业黑马学院,周鸿祎分析讨论学员的一款产品——水静传感器。周鸿祎表示,很多人家里都曾有过鱼缸里的水漫出来的经历,安装了水静传感器之后,能够有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这种智能硬件肯定是有需求的,却不符合高频的条件,一个家庭里发生一起鱼缸漫水事件后,肯定会提高警惕,严防此类事情再度发生,很少有人家里的鱼缸一而再再而三地漫水。若真如此,重新换一个鱼缸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是迎合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做法,周鸿祎也承认还有一种引导消费的方法,就像乔布斯,乔布斯认为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是,周鸿祎认为一般人达不到乔布斯的境界。

用小白的角度审视产品

微信产品负责人张小龙有一个观点,颇为业界同人称道,他称之为“小白”模式或“白痴”模式,即像“小白”一样思考如何做产品。

周鸿祎也多次强调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即所有的体验都要从用户角度出发,也就是用非专业的眼光、对产品一无所知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产品。业内专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过于看重个人的感受。他们对行业十分熟悉,以至形成了惯性思维,或者叫作“知识的诅咒”——当我们在某个领域浸淫日久,脑海中充斥着过多专业知识时,就会很容易被这些专业知识拖累,认为其他人都具备与自己一样的职业素养。

只有超预期才叫用户体验

什么叫用户体验呢?

你去饭店吃饭,吃完饭后结账走人,这不叫用户体验。如果你去饭店跟服务员说:“我缺个女朋友。”服务员回答:“那我给你介绍一个。”吃完饭还能拥有个女朋友,这就叫用户体验。

比如去海底捞吃饭,虽然消费很高,但是,偶尔会有小礼品赠送,让人有意外之喜。

为什么现在如此强调用户体验呢?因为过去信息不对称,商家处于有利位置,通过广告、渠道等把产品塞给消费者,把产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了。互联网普及后,信息多、流动快,用户体验就变得愈加重要。

就连春晚的小品里都总说给个“差评”,消费者用差评来“要挟”对方提升服务。

本书为何叫“极致产品”这个名字呢?虽然第一款产品可以粗糙,可以功能简单,但是以后要不断改进,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本书认为,今天的很多消费者并不理智,他们更多地在意感性的层面。他们选择或拋弃一个产品,往往不是基于对产品本质的了解,更不是基于技术的优劣,而是基于产品点滴细节中的用户体验。在这种认知下,产品拼的不是功能和技术,而是细节体验。

京东也是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的,比如他们在物流配送速度、快递服务质量、退货的简便以及退款速度上,都是做的非常出众的,很多人喜欢在上面买东西,主要就是基于他们的服务质量。京东靠着自己的物流,虽然是非常烧钱的物流,但是保证了服务的一致性。刘强东在《我的创业史》一书中言:“我们的护城河就是用户体验。只要任何一个竞争者其用户体验不如我,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没什么可忧虑的,剩下都是时间问题。”真可谓得用户体验者,得市场。只是京东用户体验效果好的自营产品还是偏少,用户可选择的范围小。

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周鸿祎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精雕细琢、不断完善的产品精神一做任何产品,都要坚持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注重每一个细节,为用户提供远超预期的体验。

不要等到产品完美再卖

甲骨文公司总裁拉里,埃里森说道:“千万不能把产品做得十分完美之后再推出,这样的产品肯定是不能赚钱的。”

本书建议,开发新产品时,要懂得功能取舍产品功能。好的产品在推出之初,功能不宜太多。你不知道市场的未来走向如何,因此应该努力突出重要的功能,如果能打动用户,就证明你成功了,就可以顺势再加东西,给用户提供锦上添花的功能和体验。否则,市场都没有被验证,你就做出来七八十个功能,结果就是最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不知道用户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产品。市场永远不会等待你长大,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你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让产品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某些亮点,给用户带来超预期的产品体验。唯有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用户的极致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生存下来。

一边做一边改进,根据用户的需求而不断改进。就像微信最初的定位,也不是男女老少都能用的,而是针对一部分年轻群体,用摇一摇打动了很多年轻人。

要折腾不止

本书也说了一些打气的话,本书建议创业者不怕失败,折腾不止。

有个老头饿坏了,一连吃了6个馒头还没有饱,当他吃下第7个馒头时,终于说了声:“我吃饱了。”于是,好事者开始研究这第7个馒头的做法和用料,想从中挖掘出让老头吃饱的秘密,却忘记了他之前吃下的那6个馒头。如果没有前面的6个馒头,第7个馒头不可能让老头饱。

周鸿祎表示,他特别反对以成败论英雄。曾经有人向他吐槽谷歌公司的很多产品做着做着就没动静了,认为谷歌是在“瞎折腾”。而他认为,谷歌确实是在“折腾”,但绝不是“瞎折腾”。能“折腾”是卓越产品经理必备的素质之一。创业本身就是在探索,时代在变,我们不可能几年、几十年都在做一种产品。

的确,做企业做买卖就是要不断面临转型的,不可能一条道走到黑的。并且还要未雨绸缪,不能等到大家都看出来你应该转型了再转型。本书指出,“那些创新成功的公司,其实并不都是等到市场无比火热后再闯进来的投机者。真正风口上的那只猪,一定是在寻找风口的过程中,慢慢长出了翅膀。风起时‘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风停时凭借自己的力量飞得更高、更稳,甚至逆风飞扬。华为手机近两年在市场上的表现可谓惊艳绝俗,后发制人。不为人知的是,任正非也是个喜欢‘折腾’的人。华为公司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手机终端部门,至今已在行业内拥有丰富的沉淀知积累。”

其实,每个人个体的奋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此路走不下去了,就得换一条路走,走走换换,换换走走。世界变化太快,人,总得不断地去调整,不断地去适应新变化。

不怕有点“二”

另外,还要不怕有点“二”。

加缪说: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周鸿祎说:“很多人认为‘二’是个贬义词,但我觉得‘二’更是一种大智若愚。”“所有的创新,在开始时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非主流和有点“二”,但坚持到最后,有点“二”的人可能就会成为行业老大,非主流也有可能成为主流……世界上的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如果你的思维模式跟大多数人相同,成功的概率相对来说会小很多。所以,请告诉自己:如果能够舍弃现状,不怕失败,永远保持无畏的探索精神,你就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有点‘二’的道路。”

贝佐斯创建亚马逊时备受嘲笑,就连《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都看走了眼,托马斯·弗里德曼可是三次普利策奖获得者,他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亚马逊是注定要失败的,任何人在自己家的卧室里都能再建一个亚马逊。”《巴伦周刊》在1997年的一期封面专题中评论亚马逊是一颗: Amazon.bomb(亚马逊炸弹),认为亚马逊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泡沫,随时会像炸弹一样爆炸。在互联网泡沫前,亚马逊也作了大量的风险投资,但大多数以失败告终,没有对主营业务带来多大的帮助。

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亚马逊连续数年亏损,亚马逊内部节俭度日,员工日夜加班,民怨沸腾;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对其展开狂轰滥炸,财经媒体上对它的批评也是铺天盖地。可是,贝佐斯依然还是相信互联网会改变顾客的现状,他说:“我认为公司价值被低估了,他们根本不懂得亚马逊将走向何方。”他曾对一位高管说:“表面上我像一只鸡一样胆小,但内心却很强大。”有高管这样评价贝佐斯;“我从来没有见过在如此紧急时刻还保持如此镇定的人,好像他血管里流淌的是冰水。”

在被恶毒攻击得最艰难的时候,贝佐斯说“不要去在乎对手,对手又不给你钱”。

在亚马逊股票一泻千里的时候,贝佐斯在一次全体大会上说:“当股票价格上涨30%时,你并没感觉到你比过去聪明了30%。因此,当股票价格下跌30%时,你也不应该感觉比过去愚蠢了30%。”

贝佐斯曾说:“从创办亚马逊过去几年的经历中我懂得了:发明一个新事物或者在某一领域成为领袖,需要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愿意承受误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