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軍旅作家唐棟編劇、軍旅導演傅勇凡執導、西安話劇院創排的大型話劇《柳青》,最近在古城西安引發強烈社會反響,成爲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至今,唐棟與傅勇凡已合作推出10餘部話劇作品,比如《天籟》《支部建在連上》《共產黨宣言》《紅帆》,等等,《柳青》所引發的社會關注,再次讓他們體會到,源於生活和高於生活的作品在當今社會有多麼廣闊的市場。特別是在當下一些人已經習慣於躲在小樓閉門造車、生編硬造一些與生活格格不入的東西,以贏得所謂的市場的背景下,《柳青》的問世,不僅在於紀念這位人民作家逝世40週年,更重要的是再次向我們闡釋柳青的文學創作精神和文學態度,生動而形象地揭示了柳青在現實生活與文學藝術兩端的“剝離”與“尋找”。

這部話劇以柳青紮根陝西省皇甫村收集素材、創作長篇小說《創業史》的故事爲主線,再現這位作家紮根泥土、深入人民羣衆、記錄時代創業者的真實歷程。柳青從埋頭伏案寫作到最後與皇甫村民打成一片,以至自己也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人民作家成長變化的過程。正如柳青自己所說:“生活培養作家、鍛鍊作家和改造作家。在生活裏,學徒可以變成大師,離開了生活,大師也可以變成匠人。”1952年,柳青離開北京,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穿上農民裝,叼起旱菸袋,甚至剃光了頭,完全剝離身份、地位、權力和名譽這些束縛,攜妻帶兒在陝西塬上過起農民生活。正是在這樣的生活中,他了解了農民的酸甜苦辣,熟悉了關中百姓風俗,所以他筆下的關中生活常常帶着泥土和五穀的芳香。他的《創業史》不僅語言達到美的極致,還被稱爲當代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史詩品格的一部傑作。

2014年,在北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主席專門談到柳青的創作:“因爲他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瞭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臺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裏立即就能想象出農民羣衆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一個有出息的作家、藝術家就應該以柳青爲榜樣,深入生活,體驗百姓的衣食冷暖,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爲人民大衆歡迎的優秀作品。

話劇《柳青》濃墨重彩地表現了柳青生活的那個時代、那片土地。作品通過一個把自己的生命與自己的作品黏在一起的作家、一個真正以人民爲中心進行創作的作家在人生顛沛中的苦悶和思考,而透射整個時代。柳青寫作《創業史》的過程、《創業史》中原型人物的人生故事、柳青一家的命運與皇甫村人的緊密聯繫,編導非常精妙地把它們在劇中融爲一體,讓觀衆不僅看到柳青的命運跌宕和高貴品格,也看到《創業史》中人物的舞臺形象。柳青到皇甫村,不是一開始就專注於《創業史》的寫作,而是以一個老共產黨員、一個曾經的領導幹部身份加入新中國成立初期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中。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種種矛盾,他不是袖手旁觀、坐等上級指示,而是積極主動地去調查研究,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良知和遠見實事求是地面對各種問題,爲老百姓排憂解難。他支持《創業史》中梁生寶的原型人物王家斌帶領農民大膽實行合作化運動,在關鍵時刻給這位年輕的領跑者以信心和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柳青已經不是一個旁觀收集素材的作家,而是直接衝鋒在一線的戰士。所以,關中百姓都把這位甘願與他們同甘苦共命運的幹部當作自己的貼心人。

習主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特別提出:“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爲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何謂用心,那就是心繫人民,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何謂用情,那就是對人民充滿愛的情感,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做到一字一句總關情。何謂用功,那就是下苦功,用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爲社會奉獻精品。《柳青》便是一部在藝術上下足功夫的作品。全劇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隨處可見的“陝西元素”讓人有身臨關中平原的強烈感受。那些原汁原味的陝西方言,那些或隱或現的秦腔背景音樂,還有那個串聯全劇的衣衫襤褸的說書人。這個巧妙的安排,把民間藝人的生活故事精彩地鑲嵌劇中,從而使其既是劇中的一個人物,又成爲劇作者表達意圖的一個傳聲筒。這一戲劇元素的成功運用,使整部劇層次分明、段落清晰、渾然一體,這個人物給整部作品平添幾分幽默和詼諧。

作爲一部話劇,編導特別重視對人物的塑造,比如正直善良、憨厚淳樸,有幹勁、敢擔當的年輕人王家斌;執拗自私、有點窮怕了的王三老漢;跟風搖擺、忘記初心、又有幾分官僚的幹部韓健;幼稚浮誇、想走人生捷徑的文學青年黃文海;還有潑辣自私、胡攪蠻纏且有幾分憨直的雪娥等等。這些鮮活生動的人物,構成20世紀50年代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形象。除此之外,作品的感人還在於劇中大量引用柳青作品的原話,聽來不僅通俗明瞭,而且發人深省,讓人回味無窮。如“等瓜熟透了,瓤就一樣了”“人生的路很長,但緊要處只有幾步”“其實人跟樹一樣,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就越要把根伸向黑暗的地底,從那陰暗潮溼的深處汲取向上生長的力量”“你知道啥叫幸福嗎?幸福就是一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後把靈魂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皇甫村的這片土地,就是我的位置”這些柳青真實語言在劇中的嵌入,與劇情有機融匯在一起,使作品充滿哲理、充滿警示。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身爲軍旅作家,唐棟善於思考,其每一部作品都飽含濃濃的思想內蘊,飽含他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思考。這部話劇《柳青》同樣融進他對當下文藝創作的思考,融進他對那種不願深入生活、不願接近百姓、只習慣躲在城市閣樓閉門造車的做法的擔憂和批評。今天,我們太需要柳青這樣的作家,太需要柳青這樣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到人民中去、和人民打成一片、用人民的語言記錄時代,不高高在上、不和生活脫節、永遠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唯有如此,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