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梁画家之一 荆浩

荆浩(约850-?),是五代后梁画家之一,常年隐居太行山,擅长绘画山水,是北方山水画派鼻祖,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代表作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秋山楼观图》荆浩

荆浩的绘画风格

荆浩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主要的绘画手法是用笔和水墨相结合,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使人在审美上改变刻板的绘画风格,拓展新的技法,描绘出“墨淡野云轻”,就是水墨微妙的艺术效果。

他自己主要强调的是用笔的变化运动感,用墨的韵味天趣。同时将吴道子和项容两者的绘画长处相结合,达到“人以为天成”的效果。

前期由于山水的风的局限性,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后来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

荆浩的作品赏析

《匡庐图》荆浩

《匡庐图》中画的虽是江南庐山,然其生活基础是从北方山水而出的,其中石质坚硬,气势雄伟。整幅画面上留天,下留地。右下角临水的浅坡,画几株松树,枝叶甚茂。左半画水,水中有一人撑船。向上绢幅的中间,危峰重叠。山腰和山脚各有院落,山中飞泉数道,右面山中伸出一条小道,道上有一人在赶着毛驴。画面的左下角至右面是静静的水面,远处和天色相接。用水墨画在绢上,石法园中带方,皴染兼备,层次分明,树枝瘦劲。整个山势峻拔挺峭,石质感很强。

画上题诗曰: 翠微深处墨轩楹,,绝磴悬崖瀑分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学界大都认定《匡庐图》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初创期的代表作,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中国全景式山水画格局,并以超知识、超经验的宏大叙事结构,以意、象、形、色融入相对含蓄的笔墨“图式”建构之中。

《雪景山水图》荆浩

戴进山水人物皆尽妙境,为一时之冠,绘画才能比较全面,师承广泛,画风多样,并能自出新意,形成雄健豪放、遒劲苍润的水墨山水新风,影响深远。

《雪景山水图》一画构图奇峭,山峰走势怪异,树石坚硬,房屋琼楼掩隐于山峰后面,与远处的云霞相接,很是俊朗动人。仔细看庭院的屋中有几人正在下棋或玩耍,院中一人正在扫雪,路上一主一仆正向庭院走来,整个画面体现了一个“闲”字。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浓,多次皴擦,层次加深,似先用湿笔,然后用干笔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笔活而不乱,层次井然。

荆浩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

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