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b925752441b410d84558d8a03a154bd\" img_width=\"786\" img_height=\"492\" alt=\"不免一“死”的“父”:弗洛伊德爲何與愛徒阿德勒、榮格決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弗洛伊德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結”非常明顯,在他與弟子的關係中,他將“俄狄浦斯情結”投射到了弟子身上,他總是壓抑、甚至是“扼殺”弟子們在學術觀點上的“弒父”與創新。由於他始終捍衛對“俄狄浦斯情結”的解釋,因此前後與兩位愛徒阿德勒、榮格分道揚鑣。他的愛徒們終歸是“弒父”了。\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因“自卑情結”而出走的阿德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阿德勒是一名出生在維也納的猶太人,他也是弗洛伊德最早的追隨者之一。阿德勒雖然自身定位是弗洛伊德的同行者,但是在學術傳承上他其實是後者的弟子。墨菲評價他“一開始就顯然認爲自己是這位大師的年輕的同事而不是弟子”。但是,阿德勒在很多方面也表現得像弗洛伊德的弟子。爲了平衡維也納的小團體與榮格之間的力量平衡,弗洛伊德認命阿德勒爲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會長。據弗洛伊德說,阿德勒曾經當着維也納小團體成員的面對自己說,“您真的相信我這麼高興把我的一生埋沒在您的陰影裏嗎”,這顯然也是對“父子關係”的默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217bd5b21494e02be12494ed6737e8b\" img_width=\"767\" img_height=\"544\" alt=\"不免一“死”的“父”:弗洛伊德爲何與愛徒阿德勒、榮格決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阿德勒\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阿德勒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中能力最強的一個,他提出“自卑情結”的經歷也與弗洛伊德非常類似,是一種從自身的個體經驗到羣體的普遍經驗的推演,是一種唯我分析。他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而且自小身體殘疾,爲了糾正他的佝僂病,父母經常把幼小的阿德勒綁在椅子上。可以想象,當他看着比他大、比他健康的哥哥跑來跑去的時候,他會是何種心情。即便後來的他取得了輝煌的事業成功,他依然自認爲哥哥比自己更優秀。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914a771ca4c436fa4b90823dbf8e0c0\" img_width=\"1076\" img_height=\"557\" alt=\"不免一“死”的“父”:弗洛伊德爲何與愛徒阿德勒、榮格決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自卑情結”又稱“拿破崙情結”\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啓發下,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結”,並認爲社會文化因素導致了“自卑情結”。弗洛伊德起初對“自卑情結”頗爲欣賞,認爲這是對“俄狄浦斯情結”的發展。但是敏感、敏銳的弗洛伊德隱隱感覺到了“自卑情結”中的“弒父”因素,深感不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果然,阿德勒後來像師傅弗洛伊德一樣,堅持將“自卑情結”置於基礎性的位置上,這就是明目張膽的反抗弗洛伊德的絕對權威了。阿德勒認爲,“自卑情結”可以用來解釋一切官能症,他還發表過“俄狄浦斯情結”是子虛烏有這樣的觀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德勒爲“自卑情結”豎旗杆的方式也與師傅相同。他從雌雄同體的生理學基礎爲“自卑情結”的基礎性地位尋找理論基礎,並在1910年、1911年發表了《心理分析學的若干問題》、《男性的抗議是神經官能症的核心問題》兩篇文章。在“男性的抗議”中,他將懦弱的東西歸之於人生理上的女性因素,是“自卑情結”的生理基礎,要戰勝“自卑情結”,就必須依靠男性因素的力爭上游。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d03d62a765b4b8b9886e657cd8259de\" img_width=\"1264\" img_height=\"713\" alt=\"不免一“死”的“父”:弗洛伊德爲何與愛徒阿德勒、榮格決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男性”的抗爭\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師傅與徒弟各自提出了一個基礎性的“情結”術語,還都聲稱各自的“情結”具有不同的生物學基礎,這是赤裸裸的針鋒相對了。他們之間的爭端已經無法模糊了,二人開始對質、互相指責,最終結果就是阿德勒帶着7個人脫離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成立了“自由精神分析學協會”。連新協會的名字都似乎在訴說自己出走的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二、因對“情結”的不同解釋而出走的榮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弗洛伊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認爲榮格是自己學術衣鉢的傳人,是自己的“王子”,他曾經欣喜、滿懷希望地稱榮格是自己的“約書亞”。他們第一次見面就暢談了13小時,弗洛伊德的博學多思讓榮格身歎服。弗洛伊德頗爲自戀地以爲榮格會成爲完全臣服自己的“王子”。這種父子關係的投射恰恰體現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他在幻想中居於父親的位置,不允許榮格有絲毫違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246775e461e4b02b4473fb40db928d6\" img_width=\"541\" img_height=\"408\" alt=\"不免一“死”的“父”:弗洛伊德爲何與愛徒阿德勒、榮格決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榮格\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榮格還代表了弗洛伊德早年的缺失。弗洛伊德早年曾經在實驗室工作過,除了解剖鯡魚外,他還做了一些可卡因的研究,卻與可卡因可用於眼部麻醉的醫學突破失之交臂。遺憾嗎?他的說辭是不遺憾,但恐怕並非如此。他後來再也沒有使用過實驗法。在環繞他的那個親密的維也納小圈子裏也沒人能填補這一空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弗洛伊德的幻想顯然也受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功利心驅動。榮格不是猶太人,也不在維也納,因此弗洛伊德自然認爲榮格的加入有助於精神分析影響的擴展,讓其不再是猶太學者圈的思想,走向全世界。因此他不顧維也納小團體的反對,認命榮格爲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第一任會長。\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29ffc609ce4408b8fe9936308bd1b5e\"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72\" alt=\"不免一“死”的“父”:弗洛伊德爲何與愛徒阿德勒、榮格決裂?\"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前排左一爲弗洛伊德,右一爲榮格\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榮格對來自弗洛伊德“父子關係”的投射始終是拒絕的,他一直很清醒、很獨立。他自始至終對“情結”都有自己獨立的解釋,對泛性論持批判態度。他帶着自己的立場與觀點走近弗洛伊德,又因爲弗洛伊德對自己觀點的排斥而最終出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人在學術觀點上實際上從未親密無間過。榮格認爲,“情結”是“\u003Cstrong\u003E內在於個人的小塊靈魂,有它們的獨立人格。一個人可以有各種情結,而情結也可以臨時而偶然地佔有這個人。……在個人的生活中,有多少困難、危機、創傷,就有多少情結。\u003C\u002Fstrong\u003E”他的“情結”是集體無意識,而弗洛伊德則認爲它是個體無意識。普通人對情結的理解更接近於榮格而不是弗洛伊德。最終在1914年,榮格帶領着一批人離開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並開創了“分析心理學”。\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文史君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思想宮殿中的鎮殿之寶。因爲對“俄狄浦斯情結”的理解不同,他不惜與兩位弟子決裂,“老死不相往來”。或許,在他的心理世界中,父親是不免一“死”的,但是“死”之前與兒子的相愛相殺又太有誘惑力,讓他不惜一“死”地去充當那個終有一“死”的父親。\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參考文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1、[美]彼得·克拉瑪:《弗洛伊德傳》,連芯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洪丕熙:《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學說》 ,重慶出版社1988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周曉虹:《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流派》,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楊穎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浩然文史·公雞醬伴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爲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會每天爲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71835812606823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