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伏后的七八月份是心脑血管疾病爆发的季节。研究显示,气温达到35℃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飙升。

入伏以后,气温高湿度大 ,很多有冠心病的人经常会觉得胸闷、气短、心跳加速很不舒服,原因主要有4个:1、气温高、出汗多

当气温升高到38℃,或虽然气温是35℃,但湿度过大时,便是可能发生中暑、心血管意外的天气。人的皮肤血流量会增加3倍以上,心输出量增加50%~70%,因而可以使心衰的发生率增加1倍,使心脏病的死亡率增加1.5倍。这是因为出汗后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导致血液浓缩,血流减慢,心脏负担加重。

2、睡眠差、新陈代谢快

劳累,睡眠差,新陈代谢加快,缺乏休息使心肌耗氧增加,大脑和心脏都相对缺血、缺氧,容易使心脏不舒服。3. 心烦气躁、空调使用不当

心不宁静、空调使用不当。闷热的天气很容易让人情绪波动,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另外长时间在有空调的房间里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减慢,诱发心脏疾患。4、大口快速喝水易导致心梗

由于伏天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在此提醒,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那么,伏天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怎样养心呢?

夏天养“心”到底有何秘诀?归纳为一点,就是要根据夏天天地阴阳相交、万物生长茂盛、代谢健旺的特点,适当地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以及情志。具体方法如下:1、合理补充水分

夏季要特别重视及时饮水。 饮水以少量多次为佳,饮水量过多或速度过快会增加心脏负担。标准是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保证每天1500ml尿液。夏季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2、戒躁制怒

夏日,心火旺盛,人的情绪波动大,要戒躁制怒,减少紧张,少生心事烦事,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疾病。以平和的心气,无郁无怒,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心静自然凉,只有这样,心脏病人才能平安度过盛夏。3、适当运动

建议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伏天不宜做剧烈运动,可多做一些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早晚有风,空气相对好些,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可适当延长一些,切忌早早关进空调房里不出汗,久而寒气太盛更伤身;但午间天气炎热,容易中暑,尽量减少烈日下活动时间太久或者烈日下暴晒,以免中暑。4、合理使用空调

室内温度调节是抵御酷暑高温的重要措施。调节到多少为好?根据医学专家的研究,最适宜的室内空调温度是:穿西装打领带,最适宜的平均温度为24.4℃;上着短袖衬衣,下着薄面料裙、裤的女子,适宜温度为27.8℃,男女平均有2-3℃的差别。总的来说,最适宜的空调温度为27—28℃,不应低于24℃。此外,室内温度还应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室内外温差小于5℃左右为宜。5、重视午休

宜比春日稍晚点睡、早点起;结合夏天白昼长的特点,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养足心脏阳气,有助缓解疲劳。6、调节饮食

夏季人们普遍易出汗,对心脏阴液消耗大。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流汗过多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可适当喝点淡盐水或糖水以解“体渴”;夏天雨水相对多,湿气也重些,因此还要及时清火祛湿,可适当喝些凉茶以清心火、利小便,带走体内湿热。

所以,夏季饮食宜多品种多变化,清淡易消化,适当多吃蔬菜、水果。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之品。不宜多进冷食冷饮。每年夏天,我们都会遇到豪饮啤酒后心梗发做的患者。”7、随时观察脉搏

专家建议,夏天应随时摸摸脉搏,观察脉搏跳动是否正常,尤其在感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身体不适时。正常情况下,人的静息心率为70~80次/分钟;对于老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的脉搏跳动频率应该在60~90次/分钟之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