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記者 王嘉譯 實習生 吳文可 胡靖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起帕金森病,人們普遍將其視爲一種“老年病”,認爲這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大部分患者於60歲以後起病,但近年來,青年帕金森病患者的數量顯著上升,有近10%的患者起病於40歲左右甚至更早。比如:湘潭市關愛帕金森病志願者協會會長張偉13歲首次發病,“與帕共舞”20多年;“青年帕金森之家”發起者上海西門30多歲發病……\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f65a0da53664598b05ff81435e2c9b7\" img_width=\"560\" img_height=\"620\" alt=\"帕金森病患者日趨年輕化,青年帕金森病患者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帕金森“盯上”青年人早診斷早治療早獲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發病年齡較早,一些青年患者沒有正確認識到帕金森病的嚴重性,沒有及時干預病情進展。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二區主任、國家級名老中醫馬雲枝教授強調:“早診斷、早治療、早獲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邵女士首次發病是在15年前,當時,年僅44歲的她逐漸出現行動遲緩、轉側困難等症狀,但因孩子年齡尚小,無人看管,邵女士便未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僅是賦閒在家,做一些如洗衣、買菜這類輕體力家務。但是,疾病在悄無聲息中進展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到五年的時間,邵女士的症狀明顯加重,甚至影響到了起牀、翻身、如廁等日常生活,還時常有健忘乏力、倦怠思臥、腰膝痠軟、失眠多夢、身熱多汗、小便頻數、大便祕結等症狀。於是,邵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慕名找到了馬雲枝教授,最終確診爲青年帕金森病。因邵女士拒絕服用中藥,便給予其多巴絲肼、普拉克索進行藥物治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服藥期間,邵女士又時常擔心藥物會帶來副作用,便未按醫囑用藥,時斷時續、疏忽治療。就這樣,病情持續進展了十餘年。兩年前,邵女士因肢體震顫、凍結髮作、行走困難以及身體不自主扭動等症狀入院治療。此時,近60歲的她處於帕金森病晚期,生活已經完全不能自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c995b7061954c61bf61c8a19211e44a\"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644\" alt=\"帕金森病患者日趨年輕化,青年帕金森病患者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馬雲枝教授對於邵女士的病情表示痛惜,並強調,一旦確診爲帕金森病後,務必接受正規、系統的治療,因爲8~14年是帕金森病的自然致殘期,也就是說,在這期間患者若任疾病發展、疏於治療的話,致殘率將會大大提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雲枝教授根據邵女士的病情,辨證爲顫證—肝腎虧虛證,予以“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具體方藥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15克、太子參10克、炙甘草3克、熟地黃15克、茯苓15克、炒白芍15克、芒硝20克、牡蠣3克、仙茅15克、鹽益智仁15克、首烏藤30克、煅珍珠母30克、麩炒枳實15克、浮小麥30克、桂枝9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予以西藥多巴絲肼片、普拉克索片治療。中西醫結合,邵女士不自主扭動、肢體顫動、行動遲緩等各項症狀明顯減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雲枝教授表示,青年帕金森病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的“抗帕”治療,遵循“細水長流、不求全效、滴定量開始”的治療原則。同時,患者及其家屬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以積極的心態與醫生共同配合,減緩病情進展、改善症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同是肢體震顫這兩種病的差別很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5歲的李先生是一家國企的中層,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去年夏天,由於公司事務繁重,李先生時常加班到深夜,且夜間入睡困難、失眠多夢。沒多久,李先生便發現自己總是不自主地搖頭晃腦,之後甚至連右側手臂也開始難以控制地搖晃。這下可把李先生嚇壞了,擔心自己年紀輕輕就患上了帕金森病,便立即找到了馬雲枝教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雲枝教授認真詢問了李先生的病情,得知他的父親、姐姐都曾有過肢體震顫的行爲,之後又爲其進行了體格檢查,種種症狀、體徵表明,李先生並非患上了帕金森病,而是特發性震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特發性震顫與帕金森病都有肢體震顫的表現,導致二者在臨牀診斷時容易被混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正確鑑別?根據多年的臨牀經驗,馬雲枝教授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區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特發性震顫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近一半患者有家族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看似同爲震顫,二者仍存在較大差別。特發性震顫的定義是“雙手及前臂可見且持續的姿勢性和\u002F或動作性震顫”,以雙側不對稱、較大幅度的搖晃爲主,而帕金森病的核心運動症狀之一便是靜止性震顫,即在靜止時出現,活動時震顫減輕或消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運動遲緩不等於活動慢,運動遲緩包括運動幅度的進行性變小或速度的進行性減慢、凍結、停頓等,多見於帕金森病患者,而特發性震顫患者不會出現運動遲緩的症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雲枝教授補充道,兩種疾病的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是人體內多巴胺神經遞質的缺乏,通過給予“金藥物”美多芭來補充患者體內多巴胺神經遞質,從而達到延緩病情發展的目的,而特發性震顫需要根據病因和臨牀症狀表現的不同,採取個體化的治療方式,如:此類患者在發病後往往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導致情緒低落、敏感焦慮,針對這類患者,需要用一些疏肝解鬱、抗焦慮的藥物來治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相同的,如果未及時干預,任疾病發展,特發性震顫也將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社會活動、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專家介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5307eb931ed4192837ada1fc3f3ca27\" img_width=\"399\" img_height=\"600\" alt=\"帕金森病患者日趨年輕化,青年帕金森病患者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馬雲枝,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二級教授,現任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醫院名譽院長,河南中醫藥大學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名老中醫,首屆河南省名中醫,全國腦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藥協會腦病藥物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科專業委員會常委,世界中聯中藥上市後再評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藥雜誌審稿專家,河南省中西醫結合神經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河南省基本醫療保險專家諮詢組成員,鄭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雲枝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24項,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中西醫結合癱瘓病學》、《實用腦卒中康復學》等專著10部。40多年來一直工作在中西醫結合臨牀、教學及科研第一線,致力於中西醫結合防治腦病的研究,善於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中風、帕金森病等疾病。\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395046179148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