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穀歌即將迎來20週年的時刻,但卻是在它內外皆損的情況下。5月份數千名谷歌員工抵制公司參與Maven項目,迫於壓力,CEO皮查伊宣佈將不再與政府簽訂新的合作計劃。但僅僅一個月後,意在幫助公司贏得軍方合同的“Air Gap”安全工具,再次引發了爭議,雲端部門一羣關鍵工程師拒絕開發。

“do not be evil(不作惡)”曾長時間是谷歌的信條,但連續兩次違背這一原則的事件發生,谷歌員工恐慌的不只是AI的武器化應用,也是公司公信力和決策透明度的問題。

“不作惡”已不符合谷歌的發展訴求?

對於谷歌參與Project Maven計劃,5月份掀起的集體辭職事件最後以員工的勝利作爲結束,儘管這件事使谷歌一度陷入爭議,但因“民意”而改變公司最高決策,這種在國內難以想象的做法還是令其讚譽不少。尤其是這一事件引發谷歌制定了AI指導原則,這對於AI技術應用道德問題的討論和推進起到一定的規範作用。谷歌管理層明知谷歌與軍方的合作可能破壞“不作惡”的信條,引起員工反對,這纔對內部保密。

19年前,谷歌早期的工程師阿米特·帕特爾,擔心商業人士的加盟會影響谷歌技術中立的態度,甚至迫於客戶的要求更改搜索結果排名,由此在白板上留下了“永不作惡”的聲明。對於一個剛剛起步一年的初創企業來講,谷歌未免顯得太過理想主義,但同作爲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正遭受競價排名帶來的惡果,不得不說,谷歌創始人的遠見和原則非一般人可比。

只是這項被信奉了將近20年之久的企業宗旨,正面臨背棄危機,而且是因爲AI武器化這一爲技術人員無法接受的應用場景。雖然不排除谷歌政治壓力增加的原因,可追根究底可能還是要歸結於商業利益。

無獨有偶,谷歌時隔兩年再次把AI部門獨立,被解讀爲走向商用的重要一步,據外媒最新消息稱,谷歌已經將“創造營收”作爲其AI業務的一大新目標,開始將技術研發成果進行商業化落地。

谷歌在變,“不作惡”的信條也到了改變的地步了?

出現消融跡象的創新文化

當初“不作惡”囊括了谷歌起步時訂立的其他基礎原則,而作爲唯一被保留下來的信條長期延續,可以說它已經滲入到谷歌的企業文化當中。如果這一宗旨真的要讓位於利益考量,這隻能歸咎於商業逐利的法則,又或者從技術角度出發,這是AI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分歧。

只不過,更被擔憂的還包括谷歌的自由和創新,是否也在20年間內遭遇削弱?

喬布斯曾說:“收購意味着公司內部創新能力的衰竭”,但實際上我們現在所享受的很多谷歌服務都由收購而來,包括Android、YouTube、Nest,以及幫助谷歌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維持領先地位的技術,比如Deepmind、API.AI、Boston Dynamics等等。當然,谷歌內部孵化的項目依舊並行不悖,可收購項目權重的增加,令外界懷疑谷歌是不是到了依靠投資來獲得外部能力的地步?

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向以內部創新爲主的谷歌,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再造一個影響力達世界級的產品了,反而其旗下Blogger的創始人和產品經理,辭職後創立了Twitter,還有一些離職員工創建了Instagram。今年年初,一位在谷歌工作13年而後離職的前工程師撰文稱,谷歌正成爲一家將全部關注重點放在競爭對手而非用戶身上、且“不再具備創新力”的公司。

想來谷歌也開始面對外界的創新質疑,這在蘋果身上已經時有發生,只不過谷歌因偏向純技術性公司,反而不易被察覺。這種擔心已經映射到現實中,谷歌目前一些缺乏商業化前景的研發項目陸續被拋棄。這個時候,谷歌外部收購的步伐越來越緊湊,這不能不令人懷疑其內部創新在支持力度減弱的情況下可能受到影響。

谷歌20歲了,這在互聯網企業的生命週期中已經算是“中年”,當漸漸有人把谷歌和微軟聯繫起來,或許谷歌已經駛入了危險期。(電子之家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