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班來了個新朋友,她對我們這的環境還不太熟悉,所以很想念媽媽,正哇哇大哭呢,老師和小朋友們都在安撫着新朋友。正好奇大榮怎麼沒來呢,我轉頭想要尋找大榮的身影,結果卻看到了在教室另一個角落裏同樣淚流滿面的大榮。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大榮這樣同其他小朋友一起悲傷了。有時他會一起哇哇大哭,有時他會獨自默默流淚。老師們都覺得大榮是個內心細膩的男孩,他可以敏感捕捉到其他小朋友的情緒。或許這樣說,大家可能覺得大榮只是個特別愛哭的男孩。但實際上,大榮卻是一個特別開朗的男孩,他愛笑愛動,愛伴隨着音樂跳舞。噢,對了,他在MoreCare最最最最喜歡的就是在繪本區看書了。他總是第一個來繪本區,又最後一個離開繪本區。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大榮會同其他小朋友一起悲傷呢?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來解釋——共情。共情是理解他人內心世界並體驗其情緒情感而產生的一種替代性反應能力,能設身處地的爲他人着想,是一種積極的社會性情緒反應。通俗的來說,就是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感。大榮正是通過這種機制體會到了他人的悲傷情緒,而我們作爲老師則會通過適當的引導來幫助大榮瞭解自己情感發生變化的原因。

每當大榮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哭泣時,老師都會先判斷是否是因爲大榮共情而產生的情緒變化,如果判斷爲是的,我們再會和大榮說:“你是不是看到XX哭了?因爲TA暫時還不適應和媽媽分開,所以TA有點難過。你也感受到TA的傷心了是嗎?”通過這樣的解釋有助於小朋友正視自身的情緒,避免他過度陷入到悲傷中去。

可能不少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小朋友真的會共情嗎?共情這種能力要怎麼培養呢?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通過幾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看一看。

【案例1】當孩子哭鬧着想要買一個玩具。

媽媽A:“整天就知道要玩具!買玩具不要花錢啊!數三個數趕緊給我起來走人!不走?那你自己在這待着吧!”

媽媽B:“嗯,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要這個玩具,我們約定過六一兒童節、過生日、聖誕節的時候可以買玩具,六一兒童節很快就到啦,到時候送你這個玩具作爲禮物好麼?(如果孩子還是很難過想馬上得到玩具)寶寶很傷心就哭一會,媽媽會陪着你。”

MoreCare小提示:

我們可以拒絕孩子的要求,但是不能否認孩子的需求和情緒,喜歡玩具,得不到就哭鬧,這是每個孩子的正常反應。孩子的大腦發育水平決定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要比大人差,我們要把孩子當成孩子來理解。很多時候孩子哭得停不下來,不僅僅是因爲得不到玩具,而更多的是因爲媽媽對自己需求的否定和情感的忽視。

【案例2】家裏馬上要來客人了,孩子的玩具還扔的到處都是。

媽媽A:“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把玩具收起來!聽見沒有!怎麼養了你這麼不聽話的孩子!真是氣死我了!是不是非得讓我揍你你才肯收拾!”

媽媽B:“家裏馬上要來客人了,整理好房間是待客的基本禮儀,但是你的玩具還到處都是,這會讓我在客人面前覺得很不好意思。”

MoreCare小提示:

通常當孩子給自己製造了麻煩的時候,媽媽跟孩子表達的就是一點:生氣!生氣其實不是我們的第一情緒,我們首先感受到的可能是羞愧、失望、擔心、沮喪進而才感到生氣。孩子只知道媽媽生氣了,卻沒真正理解媽媽爲什麼生氣!

【案例3】當孩子拉開別人家的抽屜。

媽媽A:“你這孩子怎麼亂翻人家的抽屜!真沒禮貌!”

媽媽B:“你願意別人不經你的允許隨便玩你的玩具麼?恩,是的,我想別人也不喜歡你這麼做。”

MoreCare小提示:

通過鼓勵換位思考,讓孩子真正理解規則、禮儀的意義,也幫助孩子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

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成人們的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引導可以讓小朋友更加明白情緒的由來、體驗到他人的真實情感、理解自己的情感變化。

同時上述例子也爲家長們提供了以下三點行動指南:

1、傾聽孩子的表達,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緒。

2、向孩子表達真實的自己。

3、鼓勵換位思考。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了,不知道寶爸寶媽們,你們學到些什麼了嗎?如果大家還有什麼育兒方面的難題,也歡迎大家留言,我們一起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