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豆媽給我打電話說:“娜姐,我真的好生氣啊!剛剛跟老公吵了一架,吵架的理由都讓我有點莫名其妙!”

連續的高溫,讓大家的脾氣都比較暴躁。因爲土豆爸爸的自行車記錄儀壞了,他在家裏找另一個行車記錄儀,可是找了半天卻沒有找到。於是,從中午開始,土豆爸爸的臉色就變了。家裏的氣氛,也變得陰陰沉沉。

兒子緊張地跑來問土豆媽媽:“媽媽,爸爸是不是又要發脾氣了?”

父母的每一次壞情緒,都是劃在孩子心頭的傷

土豆媽聽了特別難過,蹲下來告訴他:“爸爸不是生氣,是因爲天氣熱了,大家脾氣都有點急躁。”

喫完午飯,土豆媽把水果切好,放在爸爸面前,並好心問他:“喫點水果吧?”他生氣地回了一句:“你沒看到我在睡覺嗎?”

土豆媽氣不過,回了一句:“我只是叫你喫個水果而已,至於這樣生氣麼!”土豆爸爸“噌”一下,從牀上彈起來,轉身就出了家門。

2

土豆媽在家裏生氣了半個小時,想想實在也沒什麼必要,然後開始忙自己的事情。情緒上有點小波動,可是鑽進自己喜歡的事情裏面,也就不那麼在意了。

下午5點,土豆媽還是給孩子爸打了個電話,問他要不要回來喫飯。他說不回來喫。於是,土豆媽就給兒子和自己簡單做了個飯。晚上七點,聽到門響,土豆爸爸回來了,這個點回來,他應該沒有喫飯,土豆媽就再問他要不要喫點飯?

父母的每一次壞情緒,都是劃在孩子心頭的傷

他沉着臉不說話,只是看着她。土豆媽回憶了一下,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情,即使中午影響到他休息,也不至於記恨一個下午吧!她和兒子邊聊天邊喫飯,他在一邊,“乒乒乓乓”地各種尋找。聲音很大,像在發泄一樣。

他的情緒直接影響了土豆和媽媽喫飯的心情,她有點喫不下去了,一直在想,這又是怎麼了?

生活如果天天都這麼過的話,這人得有多累啊?你一個莫名的情緒就把全家的氣氛都搞差了,這樣的日子,不覺得很難熬嗎?

想着想着,土豆媽委屈地跑到陽臺大哭,這時兒子剛好出來問她心愛的玩具去哪了。心情糟糕的土豆媽媽一時沒忍住,大聲斥責兒子,讓兒子不要來煩她。

3

可憐的小土豆,莫明其妙地被兇了一通,只能縮着脖子,眼含淚花回到自己房間。

事後土豆媽媽又特別後悔,後悔自己不該把脾氣發在乖巧的兒子身上。兒子越懂事,她的情緒就越低落。土豆媽雖然不希望他小小年紀就過多接觸這些生活的陰暗面,但是父母的爭吵卻已經或多或少對他的心理造成影響。

土豆媽媽的哭訴,讓我想到心理學中的“踢貓效應”故事:

一個父親在公司受到老闆批評,回到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一生氣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裏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

父母的每一次壞情緒,都是劃在孩子心頭的傷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隨着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最終的無辜犧牲品。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頻繁,情緒會相互感染,尤其是家庭成員之間。處於弱勢的土豆媽成了土豆爸爸的壞情緒傾瀉對像,而完全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小土豆就成了那隻最可憐的貓,成了爸爸媽媽壞情緒最後的終結者。

你發現了嗎?我們不會對陌生人隨便發泄情緒,卻總是對最親近的人惡語相向、冷眼相待。我們以爲家人可以包容自己,就像自己可以包容對方一樣,並且理所當然地覺得,如果對親人也像對別人那樣小心,那麼家就不是港灣了。

所以在家裏,土豆爸爸肆無忌憚地對土豆媽媽想發脾氣就發脾氣,想甩臉色就甩臉色。而土豆媽媽覺得,稚子雖然無辜,但即使朝他發了脾氣,也不算什麼嚴重錯誤。

4

我趕緊和土豆媽講了“踢貓效應”的故事,並告訴她,下不爲例。夫妻之間偶爾產生矛盾可以理解,但把無明怒火隨意發泄到孩子身上,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發生問題,不是心平氣和地交流討論,而是盲目地吵架,長此以往,會讓孩子誤以爲:吵架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吵架時的神情、態度、用語,他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以後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處理問題。

父母的每一次壞情緒,都是劃在孩子心頭的傷

孩子在關係不睦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以後與人交往,很可能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冷漠、自卑、退縮、對他人不信任,另一種是有攻擊性、刻薄、愛挑剔、脾氣暴躁。這都會導致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對將來的婚姻產生恐懼。

親愛的家長,家,是給孩子溫暖和安全的所在,千萬不要讓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意義。

請不要讓孩子成爲莫明其妙就被“踢”一腳的貓!

>>>>

我是青欖君,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關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學習。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同時我準備了一份語數外的學習課程,可免費送給需要的朋友。需要的可以私信我”資料”兩個字,或者關注我的公衆號,發送“資料”兩個字可以直接領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