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识”蛛网膜下腔出血

从1555年,第一次表述脑膜结构,到1859年第一次诊断颅内动脉瘤;从1929年完成首例动脉瘤肌肉包裹手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脑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跨时代进步……

时至今日,脑外科手术的微创化进程,无不彰显着数百年来医者们孜孜不倦的奋斗和付出。

今天,神十君选择脑出血中极为特殊的一种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广大朋友抽丝剥茧解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谜团。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为非外伤性和外伤性。

这里,神十君重点介绍非外伤性类型。

问题一:“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该病了呢?”

答: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剧烈活动中或活动后出现爆裂性局限性或全头部剧痛,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或持续进行性加重。人称“天下第一头痛”,但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精神症状较明显。需要家人特殊留意,积极就医。

问题二:“该病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答: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但是,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所以及时、规范、系统化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问题三:“SAH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危险因素包括不可调节和可调节两种。不可调节的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动脉瘤或SAH家族史和合并有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IV型Ehlers-Danlos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狭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肌纤维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等。

研究发现高血压、吸烟、酗酒均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拟交感神经药包括毒品与SAH的发病相关。而这些SAH的危险因素恰巧也是多发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女性、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及绝经期后)。

另外,天气和时间对于SAH发病也有重要的影响。冬季和春季更易发病,也有研究发现气压与血压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且与SAH的每天发病例数相关。

问题四:“该病如何预防呢?”

答:目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哪种方法能降低SAH的发病率,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严格控制主要危险因素的效果较年老者好。高血压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可能降低SAH发病率。而一项由117006名女性参加的前瞻性研究提示,戒烟可减少患SAH的风险,且戒烟时间与SAH风险呈负相关。

问题五:“该病遗传么?”

答:如果直系亲属中有2例以上动脉瘤性SAH者,建议做CT动脉造影(CTA)或MRA进行动脉瘤筛查。

问题六:“什么是开刀,什么是介入呢?”

答:开刀就是夹闭,介入就是栓塞。

问题七:“治疗的方法如何选择?”

答: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自九十年代末期即已开展动脉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截止目前为止,治愈的患者已逾千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医生将在确诊后,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文/神经外科十病区 马光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