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作爲父母,儘可能理解孩子的需求,去創造適宜他成長的環境。

豆瓣評分8.7,近30年來評分最高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上映。

他是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的熱血少年,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對着浩瀚天地,大喊“若命運不公,就和他鬥到底”的哪吒。

他從一個註定要遭“天雷”毀滅的“魔童”,到逆天改命、拯救蒼生的“救世主”;從“問題少年”到“逆天改命”的背後,這部電影揭示了關於家庭教育的幾個真相。

《哪吒之魔童降世》: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01偏見,足以毀掉一個孩子

齊劉海,畫着煙燻妝,長着一副厭世相,一口大豁牙,整天想着怎麼溜出去的壞小孩,就是哪吒本叱了。

原著裏那個“割肉還母,拆骨還父”的悲慼少年,在這部電影裏天天遊手好閒,念着打油詩:“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喫飯不放鹽。”

他就像一隻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在他只能活三年的情況下,大家仍盼着他早點死去。

大反派申公豹告訴哪吒“人們的成見就猶如一座巨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讓他心生絕望,成爲徹底的壞孩子,“說我是妖怪?那就做妖怪給你們看!”

即使其父李靖是陳塘關總督,也不能改變別人對他的偏見與恐懼。哪吒所幸破罐破摔,所到之處野火蔓延,一片狼藉。

哪吒從一生下來,就被視作“妖怪”,一個沒被善待的孩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善良。

他想踢毽子,別人家父母趕緊將孩子拉開;

他想和別的小朋友作伴,別人拿蔬菜、雞蛋砸向他,一邊砸一邊大喊“妖怪!”

從始至終,哪吒父母始終相信他不是壞孩子,不會冥頑不化,在太乙真人想處死哪吒永絕後患時,是殷夫人出現,用嬌弱的身軀護住了兒子;

是那高高在上的李靖,懇求父老鄉親“我會管好我兒”,並跪拜在元始天尊的門前,以命換命。

即使“混世魔王”只有3年壽命,即使人人都覺得不值,李靖夫婦也願意相信他會有被感化的那一天。

哪吒雖然頑劣,卻遇到了最好的父母。父親“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纔算”,讓哪吒始終對世界抱有期待,甚至將善意傳遞給身在妖族的朋友敖丙。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也沒有所謂的命中註定。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些詞彙描述和分類,也就是貼上標籤時,他的自我認同和行爲會受到影響。

它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貼上的標籤,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意識和自我評價,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其中,兒童最容易受“標籤效應”的影響。

想讓破除偏見,從撕掉給孩子貼上的標籤開始。“去你個鳥命,我是誰我自己說了算,他們說什麼算個屁。”

“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這是我爸爸教給我的。”哪吒記住父親的教誨,喚醒自身善良的力量,拯救了村莊。

幫孩子撕掉標籤,逆天改命,有時就在一念之間。

《哪吒之魔童降世》: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02理解孩子內心需求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和壞孩子。

孩子怎麼樣,看父母怎麼引導,能不能讀懂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

哪吒悶悶不樂耍性子的時候,母親殷夫人知道,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於是她拋下守衛城池的工作,去陪孩子踢毽子;

哪吒到處惹禍、惡作劇的時候,父親李靖知道,孩子內心想要的其實是百姓們的認可。於是他抓住鬧出誤會的妖怪,準備在生日宴上給哪吒洗刷冤屈。

終於,哪吒知道,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至死不渝。

在天命降臨,天雷滾滾之時,哪吒撕毀了父親千里迢迢爲他求來的“換命符”,“我自己的劫,我自己抗,不連累任何人。”

從始至終,李靖夫婦始終站在孩子這一邊,給孩子徹底的信任。他們理解和信任,最終得來的孩子脫胎換骨式地成長。

有網友說:

在這一版的哪吒裏,爸爸媽媽始終站在哪吒這邊,哪怕是身而爲魔,他所得到的愛,也是一點都沒少。爸爸媽媽願意爲他死,也願意爲他做好事,只要能讓他好好活着,願意和他一起戰鬥,一起面對未知。所以哪吒才能以不那麼疼的方式成長。還是那句話,信者得愛。只有愛才能讓我們成爲更好的人。

林清玄說:好孩子是已喚醒內心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壞孩子還沒有喚醒種子,沒認識到自我,還渾渾噩噩地活着。

想要喚醒種子,就要理解孩子內心需求。

據該片編劇兼導演餃子說,他就是在父母的包容下,才獲得成功。

“我自己是轉行做動畫的,沒有我父母的支持,在做動畫這條路上我不可能走得這麼遠,堅持這麼久。所以這部分也是我自己在哪吒身上的一些投射,他也是因爲父母的包容、支持和愛,終於扭轉了命運。”

父母也是分層級的。

最低層級的父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

高一層級的父母,是隻對孩子溺愛,最終把他們養成廢人。

再高一層級的父母,是對孩子過於嚴格,從不顧及孩子的具體感受。

而最高層次的父母,則是遵從教育規律,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和孩子彼此影響。

你在第幾層?

《哪吒之魔童降世》: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03原生家庭欠你的,和孩子一起找回來

《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中寫道:

父親李靖把兒子當妖怪,剛一見面拔劍就砍。

只見兩個侍兒,慌忙前來,“啓老爺:夫人生下一個妖精來了!”

李靖聽說,急忙來至香房,手執寶劍,只見房裏一團紅氣,滿屋異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圓轉如輪。

李靖大驚,望肉球上一劍砍去,劃然有聲。分開肉球,跳出一個小孩兒來。

40年前的《哪吒鬧海》,是人倫的悲劇。“剔骨還父,割肉還母”的悲劇,根源於扭曲的親子關係。

40年後的《魔童降世》,是和解的喜劇。母親的陪伴、父親的甘願犧牲和龍族朋友敖丙的支持,讓哪吒有了對抗命運的勇氣。

哪吒父母全心全意的愛和理解,創就了感化孩子的奇蹟。

反觀龍族太子敖丙,揹負了其父親龍王,其師父申公豹成仙的夙願。他的存在,是讓龍族振興,重回天庭。

他沒有朋友,空有人形,他不知道自己是誰,差點一念成魔,活埋了陳塘關。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你靠自己的感覺,無論是對還是錯,把它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過程中你被看見了,經歷過這麼多的鬥爭痛苦,最後走到這裏來,這是英雄。”

有起跑的比賽都是短跑,可人生是場馬拉松。而沒有任何一場馬拉松,是由起跑好壞決定的。

在與原生家庭的抗爭中,大家都是英雄。

作爲父母,儘可能理解孩子的需求,去創造適宜他成長的環境。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等待一個看見自己的人。

在哪吒最後的生日宴上,李靖許下心願:“希望我的兒子一生平安。”

他哪吒主動戴上乾坤圈,完成了對自我的約束,對自己的拯救與放逐。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熊孩子也能開出善之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