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英山東三路與大英山東二街交叉口的國興城C區,鄰里相約鍛鍊身體

同在國興城C區14棟二單元的業主在電梯口相遇互相謙讓

海德路與龍昆南路交叉口附近的耀江花園裏,鄰里相約舞起來

耀江花園小區的業主一起帶着孩子散步。

見習記者 蘇弼坤 攝

“人到難處鄰里來”,這句古話道出了和睦、融洽、友善、互助的鄰里關係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鄰里關係,不僅關係到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一個小區、一個區域的價值取向。因此,和諧的鄰里關係,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人類文明的傳承和釋放,更是影響人們日常生活質量優劣和心境好壞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良好環境的建造與一個好的鄰居密不可分,和諧社會需要大家共同建造。無數古道熱腸的海口市民,以他們互幫相助、互敬互愛、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構建了和諧、融洽的鄰里關係,提升了這座美麗、友善城市的溫度,使海口成爲一個“來了不想走,走時還想留”的溫暖之鄉,也使海口城市文明之花永久綻放不衰。

鄰居伸手相救情義濃

遠親不如近鄰。處理好鄰里關係,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人們身心健康的需要。和睦健康的鄰里關係,對於家庭和諧、社區和諧、社會和諧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首善之城的海口來說,人們越來越注重個人生活品質,居住條件自然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考量要素,而在居住環境中並不僅僅有硬件上的物質要求,更是需要良好的鄰里關係。

“我們小區的居民親如一家,可以說是那些熱心腸的好鄰居救了我們夫妻倆的性命。鄰居們對我們的好,我幾天幾夜也說不完。”風翔大廈64歲的蘇秀珍老人懷感激地說,今年5月的一天深夜,獨自在家的她突然犯了高壓血病,鄰居趙忠久、翟淑榮夫婦倆和物業經理黃宏林聞訊後,及時將她送到解放軍187醫院搶救。趙忠久、翟淑榮夫婦倆在醫院照顧了她三天三夜。隨後她住院治療了12天,趙忠久和翟淑榮每天都到醫院看望、照顧她,讓她感受到了比親人在旁邊更貼心、更溫暖的情感。在此之前,蘇秀珍的丈夫出門時不慎摔倒骨折,趙忠久發現後,馬上叫來大廈裏的鄰居們,大家合力把他抬到醫院檢查,後來又一起抬上車送到機場,讓老人回到內地接受治療。

對於蘇秀珍老人的感謝和讚揚,趙忠久、翟淑榮夫婦倆說,這種事情在他們大廈裏只不過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我們這些鄰居之間,可以說是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年過7旬的王一坤老人說,有位姓王的住戶離開大廈後,因爲在這座大廈居住期間鄰里關係特別好,經常返回大廈來與老鄰居敘舊,捨不得這裏的鄰里。

鄰里守望相助暖人心

南寶社區電子工業公司宿舍小區70歲老太太農世英,被鄰居們親切地稱作“阿農婆”。她堅持18年爲患病鄰居擦藥按摩,用自己的行動傳遞着濃濃的鄰里情。

1988年, 阿農婆住進了電子工業公司宿舍小區六樓。五樓的鄰居溫慕燕老人上了年紀身體比較虛弱,常常頭暈、肩痛, 阿農婆主動上門幫她塗藥油、擦身子,還幫她按摩緩解病痛。有時候累得腰傷背痛,滿身大汗,但阿農婆仍然一直堅持對這位鄰居的照料。阿農婆的關心,成爲溫慕燕老人生活的希望和堅強的依靠,她一不舒服就讓孫子喊來阿農婆幫忙擦藥。直到2006年溫慕燕老人病逝,農世英這一幫就是18年。

“我老伴摔倒了阿農婆幫忙扶起來送去醫院還幫忙照顧,她真是個很熱心腸的人。”溫慕燕丈夫王詩光老人感動地說,農世英每次回廣東老家總會給鄰居帶一些小禮物,大家都很喜歡她。“阿農婆經常會給大家帶點臘肉、活絡油之類的小禮品,很貼心。”小區裏的徐女士也表示。

阿農婆談起自己與鄰里和睦相處的事情,露出慈祥的笑容說:“我父母一直都對鄰居非常友好,有什麼都是互相幫助,我從小深受父母的影響,傳承了這個習慣。”阿農婆認爲,“千金買房,萬金買鄰”,古人傳下來的話說得很對,鄰里互助融洽,小區才能和諧歡樂,“我所做的都是小事,大家住在一起就像親戚,我也受到了鄰居們的幫助、照顧和尊重。”農世英說。

無私奉獻社區傳經典

年過7旬的海口雲露社區退休老教師杜貴芳堅守在社區的三尺講臺,給相鄰各小區的孩子上國學課,講解中國傳統文化,滋潤了無數年幼的心靈。

近年來,杜貴芳堅持利用每個週末的時間給社區各小區的孩子們上課,講授國學知識。慢慢地,帶孩子來聽課的家長也喜歡上了杜貴芳的課,很多家長跟孩子們一起坐下來聽課。“一開始,很多孩子不愛讀書,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以及家長們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點點在進步。”杜貴芳十分欣慰地說。

杜貴芳曾經是一所學校的校長,慈祥和藹的她被大家親切地稱爲“杜奶奶”。一塊小黑板、簡潔的會議室就是她的課堂,她讓學生們試着理解課上每個句子的含義,並引導大家應該如何去實踐。“跟他們在一起,給他們上課,這就是我的責任。”杜貴芳說,堅守在社區的三尺講臺,給這些學生上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杜老師一直堅持給孩子們教書,有一次她腰椎疼痛仍堅持拄着柺杖來上課,讓學生們及其父母都非常感動。最近,杜老師每週會下鄉教村裏的孩子學國學,所以我們社區孩子的課就改到寒假再上了。”雲露社區居委會負責人說,杜老師每年都會組織社區的孩子參加社會活動,比如到敬老院慰問老人、慰問轄區的孤寡老人,教育孩子們如何在生活中履行孝道,讓這些幼小的心靈從小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