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是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灵、铁勒。南北朝时铁勒原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突厥是铁勒的一部,以狼为图腾。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徒于金山南就(今阿尔参山》因金山形似战盔,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

突厥一名,广义包括所有属于铁勒和突厥的使用突厥语的各个部族,狭义仅指突厥族和突厥汗国。突厥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纪元以前的丁零,直接源出于铁勒。

公元5世纪中叶,我国北方的柔然进入西域高昌一带,阿史那氏的部落从高昌北山移居金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铁工”,并开始以“突厥”为名。大概他们是在高昌附近时学会了治炼技术,因为当时天山一带的炼铁业已具一定规模。早在东晋时期,屈茨(今新疆库车)北面二百里的天山中,晚上有火光,白天则冒烟、人们开采这山中的岩炭(煤),冶炼此山的铁,供应西域三十六国使用。

6世纪中期,突厥族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建立后,与内地王朝有了较多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突厥社会的发展。6世纪末,突厥汗国内部奴隶主贵族之间、统治者与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加深、终于导致突厥奴隶主统一政权的瓦解。582年、隋朝用重兵打败突厥,促进了突厥贵族内部的分裂。突厥形成以达头、阿波为首的西突厥集团和以沙钵略、突利为首的东突厥集团。

东突厥,又称“北突厥”,为突主部。唐朝初年,东突厥强盛,拥有兵士一百多万人。他们经常出兵南下,威胁唐的统治。同时东突厥的吉利可汗(620年一630年在位)加紧剥削境内各族人民,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突厥牧民也对他展开斗争。在东突内部动乱的情况下,唐太宗出兵大破东突。630年东突厥为唐所灭,唐政府在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等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进行统治。东突奴隶主政权的瓦解,有利于我国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西突厥居于乌孙故地,原是突厥汗国的封国。隋末唐初,西突厥势力强大,中亚和新地区都受其统治。但西定质求主对境内各族人民横征暴做,政权也不稳固。唐政府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统治和打通与西方各国的通道,多次出兵攻打西突厥,到657年,终于灭掉西突质。西突厥的覆灭,为唐与西方各国的交往扫除了障碍。

6世纪突厥开始崛起,到8世纪已经衰亡,至10世纪之后,就基本上再也见不到有关它的任何记录了。直到近代西学东进以来,中土之人オ转得悉原来西亚亦有一古老帝国,似为古突厥后裔。极盛时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兵锋直指维也纳城下,建都于东罗马帝国旧京君土坦丁堡,扼东西方交通之要道,黑海、红海皆为其内湖,可与东亚之中华帝国相境美。从那以后,中国人才开始注意到,突厥原来并没有真正地消失,也没有完全被汉人或其他民族融合,而是远赴他乡重新建立了相当强大的国家。这一来,突厥就不再是中国的古代民族了,而是世界性的民族,并且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甚至要超过早先的匈奴和后起的蒙古。

“土耳其”是“突厥”的另一种发音,两者所指相同。但是相对于土耳其”来说,“突厥”的概念一直是含混不清的。西方学者大多从语言的角度人手,把凡是说突厥诸族语言的人都归为古突厥人的后商,因此将他们都叫做“突厥人”。帝国时代的土耳其人本来已几乎忘掉了自己的来源,因其历史完全被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所遮盖,若再往前追溯,就会扯到伊斯兰教义和穆哈默德身上。当时帝国的臣民只以自己是“奥斯曼人”为荣,丝毫没有“土耳其人”的概念(实际上,当时“土耳其人”是用来称呼帝国境内乡下没有文化教养的人的),只是到共和国建立之后,为了弘扬民族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普通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才开始注意研究突厥民族在前奥斯曼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较多的主观色彩。结果之一是,土耳其人开始以古突厥人的正统苗裔自居,遂把公元552年土门可汗建立突厥汗国作为其开国之时,并在1952年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纪念“突厥建国一千四百周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