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书中,史书所占比重非常大,可以说,我国的史书浩如烟海。这正是我国古代文明最为直接的证明和载体。其他的国家,或者根本就没有我国这么值得骄做的悠久的历史,或者是虽然历史很久远而没有这么多史书记载,从而损失了绝大部分可以继承的古代文明。

我国古人编写史书有多种体裁,作为“正史”的“二十五史”采用纪传体,这种史学体裁始于司马迁的《史记》。那么,什么是纪传体呢?纪传体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

“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纪传体非常有助于有条理地记载历史,是《史记》的伟大发明。当然,这种体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国儒家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亲师”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直接的体现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不仅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而且记事翔实,内容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正史,成为“二十四史”之首,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有的时候也称“太史公”。本来,“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直到三国时期,“史记”才由通称逐渐具有了“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汉朝的“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收集史料和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通史,但是,他的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他在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迁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从小时候起,司马迁就很刻苦,他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大学者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的时候,他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收集传说。在游历中,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很好的准备。

在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这使他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编写《史记》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大将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兵匈奴,结果兵败投降。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寡不敌众,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结果专横的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么说是有意替李陵开脱,贬责汉武帝的大男子李广利。于是,他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宫刑割掉生殖器。

司马迁怀着深重的耻辱感,忍受着肉体的伤痛,更加发愤地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史记》同世了。可悲的是在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解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