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迴歸鄉村,追求原生態的概念越發火熱。不管你來自何方,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你多少嚮往過,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五穀雜糧你多少見識過,原始古樸的村落你多少驚歎過,但是下面,小編要展示的這些,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

桑基魚塘系統是湖州地區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養蠶、蓄魚生產規律,將桑林附近的窪地深挖爲魚塘,墊高塘基、基上種桑,以桑養蠶、蠶絲織布,蠶沙餵魚、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續多層次複合生態農業循環系統,至今其科學的物質循環利用鏈和能量多級利用依舊堪稱完美,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在水塘中分4層,充分利用了水體生物鏈,廢棄物被循環利用,達到和諧共生零污染,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

扎尕那農林牧複合系統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鄉。在該系統中,農、林、牧之間的循環複合使其生產能力和生態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遊牧、農耕、狩獵和樵採等多種生產活動的合理搭配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漢地農耕文化與藏傳遊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農業文化。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

龍勝共有水田223976.85畝,坡度在6°以上約佔96%,分佈在海拔200至1450米之間的龍勝各個鄉鎮中。當地,100畝以上連片梯田有320處,2000畝以上的連片梯田有9處,其中龍脊片區連片梯田達10734畝。龍勝梯田落差大,層級最多達1100多級,連片梯田最大高差爲860多米,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稱。

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羣

夏津縣桑樹栽培歷史悠久,規模龐大,最盛時期夏津境內有桑林8萬畝之多,歷史記載“此間樹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餘里”。在平原地區,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樹羣落非常罕見。但由於歷史上古桑樹羣幾經災害,現遺產地範圍內僅遺存古桑林1500多畝,百年以上古桑樹1.2萬餘株。

賣完關子,現在就是揭曉答案的時候了!沒錯,上面這些來自於農村的各類景象或生態系統,其實都屬於農業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對於很多人來說,農業文化遺產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遠沒有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那樣的知名度。廣義來說,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並傳承、保存至今的農業生產經驗和農業生活經驗。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文化遺產是國家的主要財富,因此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應該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中佔有重要一席。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關於如何挖掘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專家有話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認爲,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具有直接的生產功能,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對於拓展現代農業功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和諧穩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於如何發掘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閔慶文特別提出了幾點建議:

◇ 農業文化遺產應當建立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的新範式,因爲發展纔是最好的保護。

◇ 借鑑農作物品種資源調查、文物普查等做法,儘快組織更完善的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名錄和數據庫,確定瀕危等級和保護先序。

◇ 重視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生態保護與文化服務功能。

◇ 應當建立包括政府、科技、企業、農民與社會在內的多方參與機制。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華夏經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