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者;雖然都是戰敗,但兩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對於德國完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德國用了不到20年就恢復元氣重整軍備再次挑戰世界;而第二次失敗後,傳統意義上的德國已經不復存在,即便今日仍然屬於發達國家,但離當初德國的影響力相差甚遠,最多也只是個二流國家。

一戰前的德國地圖,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打敗了法國,威廉傲慢的在凡爾賽宮宣告德國統一;在境內各邦和控制阿爾薩斯和洛林後,這是德國領土最大的時期,注意看德國東部是和俄國接壤的。

兩次大戰的不同結果存在很多因素,多數人都說原因是非正義 — 非正義能決定戰爭的勝負 ?其實有一個因素可能是被忽略了,又或者被刻意隱瞞;那就是兩次世界大戰對於能源結構需求的不同導致了結果的完全改變。

德國的艦隊在一戰時排名世界第二,陸軍則是毫無疑問的第一;這種軍事實力威廉二世怎麼也想不到會戰敗。

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工業革命的基礎還是蒸汽機與鋼鐵時代,整個世界可以說是被煤推動的,無論是跨洋運輸還是陸路運輸,核心都是蒸汽機;彼時世界老大英國的最大資本就是它的艦隊,而歐洲第一陸戰強國德國的戰略調動靠的也是蒸汽機頭;所以在一戰中最核心的資源就是煤,而德國是煤炭礦藏豐富的國家,鐵礦的需求也基本自給自足,況且它的同夥奧匈帝國也有不少資源。

一戰東、西兩線的主戰場幾乎都是在德國之外進行的。

所以在一戰中,雖然德國的豬隊友總是在拖後腿,但是德國單挑英法俄三國的場面並不難堪;縱然在大洋上不是英國艦隊的對手,但是在陸地上,西線德國可以把主戰場一直釘在法國領土上纏鬥,與英法聯軍的對戰一直都是在別人家大打出手;東線德軍可以深入俄國領土縱深主動出擊,即便是在戰爭末期德國領土也並未受到重大打擊,正因此雖然最終戰敗投降,卻能保留東普魯士這個德國思想和軍事強大的根基。

一戰後二戰前的德國地圖,注意看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被一個國家 -- 波蘭完全隔開;波蘭是一戰後所謂的“會議國家”,是不是可以理解德國爲什麼在二戰中先打擊波蘭了?

而二戰就完全不同;二戰時期工業革命已經進化到石油和重化工時代,所有重要的軍備物資都以石油爲基礎,無論是軍艦還是飛機坦克,沒有油就沒有一切,而德國是幾乎不出產石油的國家,偏偏它發明的閃電戰又要以石油爲核心;所以爲了戰爭,除了自己發明了煤變油的技術外,二戰的整個進展德國也幾乎都是圍繞着石油這個命門展開。

缺乏石油使得德國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真正的戰略需求發動進攻;有時候爲了維持一邊戰線而不得不把另一邊的戰略物資停掉(典型的比如阿登戰役),這種資源上的巨大差距必然導致最終戰敗。

從初期的拉匈牙利、羅馬尼亞(歐洲兩大油田)入夥,到北非戰場爲了中東的石油,再到進攻蘇聯時的三大目標(巴庫的油田、頓巴斯的煤、庫班的小麥),再到末期時發動“冬季春醒”行動,爲的就是保住匈牙利的油田而寧願不讓自己的精銳回防柏林,這導致柏林城區的兵力只有區區九萬人。

因爲德國很清楚保住柏林而失去匈牙利油田的結果仍然是失敗。

納粹德國最大的問題在於柴油供應極其有限,只能優先給海軍;所以它引以爲豪的裝甲部隊都是汽油機,這就造成耗油量大且里程有限,導致進一步加重“石油危機”。

1944年是德國在整個二戰中軍備生產最多的一年,然而這並沒有產生任何積極意義 -- 除了人員損失外,缺乏燃油是德國整場戰爭中的命門,而且始終沒能改善,這個能源危機導致了德國最後徹底失敗,整個國家被連根拔起向西轉移,德國的發祥地東普魯士與德國強大的基因容克階層因此化爲烏有;現在只有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在波羅的海岸邊曬太陽。

這就是能源的重要性;它導致近代史上人類最強大的武裝集團覆滅,也讓德國的世界大國夢變成真正的夢 -- 現在連夢都沒了。

能源是否充足決定的其實不是德國一個國家的命運 — 而是整個世界的命運;對於我們而言,德國怎麼樣我們可以不必刻意關心,但在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上,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能源只予電動車:國家的棋局

二十一世紀最大的話題就是專家們樂死不疲的嚷嚷着地球能源危機問題。因爲石油危機、因爲能源污染,所以我們要停止內燃機的使用,發展更爲清潔的純電動事業;但追溯至污染源頭,靠燒煤而來的火電技術比燒油更加污染環境。

那麼我們爲什麼還要大力發展電動車?是石油能源真的危機了?還是內燃機技術真的衰敗了?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地球上的石油資源遠沒有到枯竭的境地。根據2016年國際原油組織數據公佈,世界原油已探明儲量(指在當前經濟和技術條件下能夠開採出來的石油儲量)爲1.7萬億桶,且依照2016年的產量速度,大約可以滿足全球50.6年的石油需求。

這個數字看起來並不是很多,但“已探明儲量”卻在逐年穩步提升。

退一步講,即便石油能源真的危機了,那麼地球上也不缺足以替代石油和天然氣的可用能源。全球範圍內已測可燃冰儲量達到數萬萬億立方米,這些已探明的可燃冰足夠人類燒1000年。而我國南海地區的可燃冰儲量十分豐富,目前已經達到試採階段,想想我們爲什麼大力發展蛟龍號水下勘測設備,難道僅僅是爲了打撈沉船 ?

能源問題一直是引發國際爭端的焦點問題。歷次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以及美國入侵伊拉克等等,關於能源問題而引發的軍事衝突、經濟制裁從未間斷。作爲石油進口大國,美國經常以武力手段干涉中東多個石油國家的發展,是爲了宣揚正義?

十幾年前薩達姆宣稱將伊拉克石油結匯幣種由美元改爲歐元。更換結匯幣種的影響有多大?他當年用“飛魚”導彈差點打沉美國佩裏級護衛艦,但美國並沒要把他怎麼樣的意思 -- 以美國那種渾身都是刺的風格,看起來薩達姆就像打了別人和自己沒啥關係。

但是薩達姆卻因爲歐元結算被套上了絞索。

美國頁岩革命的爆發是美國從石油進口大國角色逐漸轉變的歷史拐點。

美國一直以來都是石油進口大國,在2005年時,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曾長期達到歷史頂峯60.3%,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而頁岩油、氣也並非最近十幾年才發現的 -- 早在三四十年前便發現了這種能源的存在,但受限於開採技術的原因,頁岩油、氣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開採。

直至1997年,美國能源私企老闆米歇爾意外發現壓裂頁岩獲得逃逸氣體的方法後,頁岩革命從此打響。事實上,頁岩油/氣在成功被開採的十年內,無論是出氣量還是出油量都不足矣撼動中東產油大國的利益,更談不上拯救美國對外能源依賴問題。

但依靠鑽井技術及採油技術的突飛猛進,美國頁岩油產量從2008年的300萬桶/天,陡然增至2015年的900萬桶/天,而這組數字也讓美國在2015年時對外能源依賴比例降至27.9%。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是宣稱在2020年時將實現石油能源獨立,也就是本土將不再進口石油能源。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告數據中,2018年我國原油總量爲6.51億噸,其中1.89億噸爲自產,4.62億噸爲進口,對外能源依賴比例爲71%(天然氣對外依賴比例高達85%)。也就是說,2018年我國僅買石油就花了幾千億美元的外匯儲蓄。而我國的石油都是向誰購買的呢?俄羅斯、委內瑞拉、安哥拉、伊朗佔了相當大的部分;很顯然這些都是美國不太喜歡的國家。

這些所謂的能源問題和我國大力發展電動車有什麼關係?

我國對外石油依賴過大,會造成隨時因能源問題被扼住咽喉,甚至會因爲能源問題而影響我國經濟走勢。我國用強硬的政策手段強迫市場接納純電動車,同時又責令汽車企業將純電技術作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爲的就是宣告中國不會因爲能源問題而被掣肘,也不要企圖用上漲能源成本牽制我國經濟。

或許10年前中國說這番話沒有人信,但在強制增加電動車保有量、大力發展純電技術及周邊服務的今天,這些陰謀國家還能不信嗎?一邊不減少能源進口量,一邊告訴你我隨時可以不買,信與不信全在一念之間。

而從技術上來說,我朝在電池、電機方面還存在一定優勢;從彎路超車這個話題上來講未必完全不可行;而到底是“行與不行”,要看國家對於能源需求的掌控,這就不再是一個汽車工業的問題。

中國的煤礦資源足夠我們燒100年,整個2018年火力發電量達到5.07萬億千瓦時,佔全部發電比例的77%,這個發電量是我朝的經濟總量所決定的。而電無法被高效儲存,用不完也會損耗掉,雖然國家也在調整峯谷電量,但每年仍會發這麼多電。

也就是說,電動車用不用電我都要發這麼多電出來,至於到底是誰用、用多少、用到哪這些都沒大所謂 -- 因爲煤已經被燒掉了。

至於這幾年諸多主機廠宣稱停止內燃機業務的消息,我們不能說是無稽之談,但跟風說話的成分是一定存在的。停止內燃機業務改爲純電業務是什麼概念?我們一年銷售的汽車總量達到兩千多萬臺,如果成真的話,這相當於改變了世界能源格局。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被改變的能源格局就好像說這三四十年來,因爲能源問題而打的仗全都白打了一樣。

海灣戰爭中著名的死亡公路。

今天的石油有一大半都煉製成了汽油柴油,除去特種用途(飛機、大炮、坦克、輪船)的油外,雖然依靠石油製造的衍生品(瀝青、塑料、滌綸衣服、合成橡膠、清潔品、潤滑油)有很多,但和汽油柴油相比,這些只能稱作小部分量級。

如果這個世界少了兩千多萬臺內燃機業務,那意味着大量的零配件產業、工具產業、重型機械產業的生產方向也必須要重新調整甚至停擺 -- 這件事情的後果嚴重到什麼程度說完全停產的人用大腦思考過嗎 ?

很多人都說內燃機的發展到頭了,其實這項技術遠沒有達到瓶頸一說。現在很多頂尖的主機廠已經開始着手研發六沖程內燃機,這是比四衝程內燃機效率更高的引擎。科技的力量是偉大的;143年前沒有人會相信奧拓博士的四衝程發動機會取代蒸汽機;就像10分鐘前你以爲發展電動車真的就是爲了節能減排一樣。

純電技術確實是新能源多個發展方向的其中之一;但方向不代表未來。歐洲、北美、日本有那麼多有實力有想法的汽車製造公司,但是看一下電動車所佔的比例有多少 ?多嗎?其實很少。

少,並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它們和我們的國情、國策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我朝對待內燃機和電動機態度的不同,這就使當下的結果。

下期我們還是說說真正的各種“混動”和電動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