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教育部黨組在華南理工大學宣佈任免決定,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高松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王迎軍不再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簡歷】

高松,男,漢族,1964年2月出生,籍貫安徽省泗縣,中共黨員,1988年7月參加工作,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1年至1985年,北京大學化學系本科生;1985年至1988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碩士研究生;1988年至1991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博士研究生。

1988年至今,先後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和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2002年,當選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7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院士,同年當選爲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3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爲配位化學與分子磁性,2006年和201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2年6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教務長。

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教務長。

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教務長和研究生院院長。

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教務長。

2018年4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兼任教務長。

2016年5月至今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公開履歷顯示,從本科到博士,高松一直在北大化學系就讀,畢業後留校任教,2012年6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歷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常務副校長兼任教務長等職務。2007年,他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院士。

“低調的”院士

當年當選中科院院士後,高松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對於這個榮譽來說,我確實太年輕。院士這個事情應該慢慢淡化,它就是一個學術榮譽,過分炒作不好”。

“高老師當了院士以後,沒有一點張揚的表現,連組裏的學生興奮地提出要喫飯慶祝,他都沒有回應。年飯的時候,高老師請來了組裏曾經工作過的在京的所有老師。然而這頓飯的由頭也只是:爲了新的一年、新的實驗室和新的開始。”

學生的這番話,想來可知高松的低調。

“如果你確實着了迷,你就會明白,並且可以確定,你確實想成爲一名科學家。” 《誰想成爲科學家》中的一句話,高松常常拿來激勵學生。可以想見,這句話,一定也引起了他心底的共鳴。

2017年5月4日,北大迎來建校119週年校慶日。在“守正創新 引領未來:講述——北京大學建校119週年‘雙一流’建設推進交流會”上,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所作的講述是“培養引領未來的人”。

講述人高松:培養引領未來的人

爲什麼要有大學?大學會永遠存在下去嗎?大學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爲了未來,培養下一代,傳承文明,促進人類進步。

未來是什麼樣子?阿爾法狗(AlphaGo)如果可以自我學習,現在的一些工作和行業是否會消失?我們的下一代做什麼?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碰到的問題更多的是一些複雜的、綜合的、全球性和經常變化的,常常不是某個單一學科專業或者一個人能夠解決的。未來帶給我們機遇也帶來挑戰。另一方面,互聯網浸泡中成長的新一代,學習、生活行爲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教育的目標與本質是否存在一些基本與不變之處,大學教育如何面向未來改革創新?“守正創新,引領未來”,這是北大的堅定選擇。

高松

講到傳承,100年前,蔡元培先生來到北大做校長,他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和“普通教育”的宗旨“養成健全的人格”。他提出“文、理兩科,是農、工、醫、法、商等應用科學的基礎”;他引入德國洪堡大學教育與研究合一的思想,提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大學是因有此代大學問家之教授與將成爲下一代大學問家之學生而成其大的”,提倡師生共同追求學術。

胡適校長對於教育的作用和本質也有很形象的比喻,“教育是要人戴能看從前看不見,並能看人家看不見的眼鏡”。對於大學教育,他說“一個受過訓練的人在看一件事是用批判和客觀的態度,而且也用適當的智識學問爲憑依。”提出要教給學生“獨立思考、客觀判斷、有系統的推理,和根據證據來相信某一件事的習慣”。

50-60年代,北大建立了完整的專業教育體系,特點是系統紮實的專業知識傳授,爲適應國家工業化體系構建及時培養了專門人才。

80-90年代,北大實行“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教育方針,以適應和滿足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對優秀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我們的教育傳統,既包含了“養成健全的人格”這樣博雅教育的理念,也形成了牢固的專業教育基礎。

紮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我們的大學教育要爲學生的未來一生奠定基礎: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清晰表達、合作溝通、實踐創新,學會擔當負責,學會在未來生活中想要學習掌握任何事物的能力。我們要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的成長爲中心”,通過“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北大教育發展之路,培養“引領未來的人”。

北大是常爲新的,北大的教育一直在持續改革中前進,引領着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教育的改革常常是漸進的,點點滴滴,不斷累積,在堅守和傳承中改革發展。

這幾年來,我們正在從幾個相互聯繫的側面推動一些變革,努力構建一個更開放的可持續改進的基於專業教育基礎的通識教育體系。

1、專業教育體系的改革完善:梳理凝練專業核心課程,豐富個性化培養方案;全校範圍自由選課,學部內自由轉專業;調整輔修與雙學位政策,對課程實行同質化要求。取消輔修收費與限制,只要畢業時達到輔修的課程要求,就可以申請得到輔修學位。通過鼓勵輔修,促進學生具有跨學科的視野和思維。元培學院、人文學部和相關院系等在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2、通識課程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核心通識課程規劃與建設,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加強寫作與表達等課程建設。人類優秀文明的交融,傑出學者與優秀學生面對面的思想交流與碰撞,是北大教育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3、爲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與成長體驗:改善學生學習交流空間,增加小班研討教室,鼓勵多種形式的啓發式互動式教學,比如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改進教學評價與反饋;進一步活躍社團和實踐活動,豐富面向前沿的學術活動,促進國際交流、培養跨文化理解能力。

4、創新創意與創業教育:讓更多本科生參與教師的學術研究活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提供雙創空間與環境,活躍學生思維,培育企業家精神。遍佈大街小巷的“小黃車ofo”,就是一個來自北大不同學科的學生創業範例。最近陳寶生部長稱讚,他們身上“體現了思想的力量、實踐的力量、創新的力量和服務的力量”。

我講的這些舉措,只是構建北大多樣化、多模式、個性化的立體教育體系的幾個側面,相互之間不是孤立和割裂的,我們要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育人的全過程。希望通過這些舉措,鼓勵院系間更多合作與融合,包括課程開放和共享,以及協同建設一些跨學科的新專業方向或者課程模塊。給學生更多選擇和流動的自由,引導激發同學們主動學習,並由此促進和激發院系、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希望未來的北大,是一個充滿學術活力,師生共同探索、發現和創造,不斷進步的大學。

2017年5月6日

來源:北京大學官方網站、南方+、新京報、中國青年雜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