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侯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西门内,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发现,墓主为蔡昭侯绅。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8.45米,宽7.1米,深3.35米。随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玉器、金叶、漆器等。几十年来,关于蔡侯墓青铜器的研究、讨论一直在进行,并不断细化深入;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专门的文章对墓中出土的玉器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对蔡侯墓出土的玉器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春秋时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帮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与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为偏南的地方,有长2.4米、宽0.8米明显的漆棺痕迹一处,满铺厚0.02米的一层朱砂,应为主棺。朱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齐,从上到下分别为:

玉璧两件,皆为素面,出土时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图1),外径11厘米、内径5厘米,厚0.2厘米;璧2,外径7.8厘米、内径3厘米,厚0.4厘米。

1.玉璧,春秋,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两件,皆为素面,每件玉璜两端各有一个穿孔。璜1,长8厘米、宽2.3厘米、厚0.4厘米;璜2(图2)长7.6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

2.玉璜,春秋,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长方形龙纹片饰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个穿孔,一面用双阴线刻两个中心对称的顾首龙纹,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图3)长5.2厘米、宽3.5厘米,最小的长3.3厘米、宽2.5厘米,均厚0.1厘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纹饰完整、制作精细,另外四片稍小,纹饰不完整,显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来。

3.长方形龙纹片饰,春秋,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龙纹管形饰(图4)两件。管身饰浅浮雕龙纹,上下皆有边框,在空隙处填有较小的一字形绦索纹(绹索纹),顶、底饰阴线刻的重环纹。外径2厘米、内径0.9厘米,高2.2厘米。

4.龙纹管形饰,春秋,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纽丝纹环形饰两件,皆饰纽丝纹。大的(图5)外径4厘米、内径2厘米,小的(图6)外径3.3厘米、内径1.4厘米,均厚0.5厘米。

5.纽丝纹玉环,春秋,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6.纽丝纹玉环,春秋,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饰(图7)两件。指环式,皆素面。外径2.1厘米、内径1.9厘米,高0.7厘米。

7.圈形玉饰,春秋,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环形饰(图8)一件。环身上下皆有边框,边框饰绦索纹,主要纹饰为浅浮雕云纹,顶部和底部素面。外径长3.4厘米、宽1.9厘米,内径长2.4厘米、宽0.9厘米,高1.3厘米。

8.云纹扁环形玉饰,春秋,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龙形饰两件。龙呈一字长条形,首部刻画简单,不见龙眼,中间腹部下有双足,尾部平直。龙身一周有边框,中间填充浅浮雕长尾蝌蚪纹,个别纹饰填充有绦索纹。中部有一个穿孔。其一(图9)长11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另外一个残缺,长9厘米。

9.龙形玉饰,春秋,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侧,有一长4.2米、宽2米的长方形残漆器痕迹,其西面较高,东面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着排列有序的作圆形、云形、兽面形、燕尾形的金叶,有的重叠达四层之多。残漆器的南部,有三组玉饰,从北到南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北面一组为五件束绢形玉饰(图10),基本呈长方形,中间三道高浮雕弦纹形成束腰,左右纹饰对称,分为三区,上下两区外围绦索纹,内部以斜刀刻纹饰,似为花叶纹,中间似为双层花瓣纹,同样以斜刀雕刻,背部短边分别有两个牛鼻孔。长2.7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

10.束绢形玉饰,春秋,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间一组为八件玉牙形饰,各有一个穿孔,两两成对。1号、2号为一对(图11),片状,兽形,淡褐色,简雕圆孔为眼,鼻、嘴抽象,尾部内弧,长2.0厘米;3号、4号(图12)为一对,形制、大小与1号、2号相似,但背面有不完整的双阴线刻卷云纹,显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来,长2厘米、宽0.8厘米;5号、6号(图13)为一对,牛角状较细,淡褐色,一端有单面钻孔,一面平整,一面微凸,中间有凸线痕,长3.5厘米;7号、8号为一对(图14),雕琢精美,薄片状,屈体蚕形,蚕首对钻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两面纹饰相同,体以弦纹分为14节,每隔一节饰细密的斜直线,通体抛光,长6.3厘米、宽2.2厘米。

牙形玉饰(上),卷云纹牙形玉饰(下),春秋,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牙形玉饰(上),.蚕形玉饰(下),春秋,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另外有绿松石珠四件,紫晶珠五件,数百件小绿松石珠放在一起;在向南一米处另有数百件小绿松石珠。

在东面漆皮与西面残漆器痕迹下面发现车马器及其他小件器物20余件,与漆皮和残漆器痕迹上面的器物位置相互重叠,包括三件玉器,分别为:

龙纹柱形玉饰(图15)两件。椭圆柱形,截面呈瓜子形,一端有孔,顶部以阴线刻简化的兽面纹,周围有绦索纹。四周以一字形绦索纹为界,将纹饰分为两组,每组饰浅浮雕龙纹。高1.7厘米,长径1.5厘米、短径1.1厘米。

15.龙纹柱形玉饰,春秋,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龙纹长方条形玉饰(图16)一件。呈长条形,中间束腰,四面皆有纹饰,上下较细的一面是单线阴刻卷云纹,前后各饰一组浮雕龙纹。长4.8厘米、宽0.7厘米、厚0.5厘米。

16.龙纹长方条形玉饰,春秋,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墓坑东部靠北的位置还有两件玉器(报告中写为一件,经仔细辨别,应该为两件)。圭形,一件残长4.6厘米,另一件残长4.9厘米,宽1.5厘米、厚0.1厘米。

另外还有三件玉器,报告中没有指出其具体位置。包括小玉环一件,似耳坠,素面,外径1.4厘米、内径0.6厘米,厚0.3厘米。残玉饰两件,残缺不成形。

出土玉器的分类

蔡侯墓共出土玉器51件,其中较完整且带有纹饰的共25件(不含卷云纹牙形玉饰),通过分析其形制、纹饰及雕刻手法,可将这25件玉器分为三类:

01

楚式玉器

纽丝纹环形饰(见图5、图6),最早大概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偏晚楚墓M1 中出现,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都有出土。春秋晚期的玉纽丝环大多出土于楚文化区,而其他地区仅有少量或个别发现,且不排除是楚式玉雕的可能性。杨建芳先生在《玉纽丝环的断代和文化属性》一文中,详细探讨了玉纽丝环的发现及演变过程,得出这种纽丝纹玉环是楚式玉雕的一个种类的结论(注1)。因此,这两件纽丝环属于楚式玉器。

云纹扁环形饰(见图8)一件,其浅浮雕云纹为楚式玉雕常用的不减地浮雕,工艺程序是先琢出较深和稍宽的阴线,以形成狭窄的浅凹槽,然后将凹槽上端左右边缘分别向外稍加磨低和磨圆,凹槽两侧的表面便显得彼此分离,其效果与减地浅浮雕类似,只是前者的浅浮雕纹饰显得紧密,后者的浅浮雕纹饰却显得疏朗。(注2)这种不减地的浅浮雕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式玉器中流行,但在中原及其他地区很罕见。同时,这件玉饰的边框饰绦索纹,在纹饰空隙处加填一字形简化绦索纹,这些都是春秋中晚期楚式玉雕的重要特点,因此,这件云纹扁环形饰也属于楚式玉雕。

8.云纹扁环形玉饰,局部

蚕节形玉牙形饰(见图14)两件,玉牙形饰在西周到春秋时期都有流行,在中原地区多雕刻成龙首,饰龙纹或简化龙纹;而将玉牙形饰雕刻成蚕节形,间隔饰绦索纹,则是春秋中晚期楚地较为流行的做法,淅川下寺楚墓同时出土了很多件。因此,7号、8号牙形饰也属于典型的楚式。

02

中原式玉器

玉龙形饰(见图9)两件。龙形饰在新石器时代就极多见,到东周时期各国都十分流行,既可以单独佩戴,亦多作为玉组佩的重要配件,多为“S”形、“W”形、璜形。蔡侯墓所出玉龙佩形制极为特别,几乎呈一字形,且有双足。其龙首造型及龙身起边框,并填充浮雕长尾蝌蚪纹,与中原地区春秋时期玉雕相同,比如山西长治分水岭53号墓出土的两件龙形佩(注3),其纹饰与此件龙形佩几乎一模一样。因此,这两件龙形玉饰应该属于中原玉器。

9.龙形玉饰,局部

03

混合式玉器

这类玉器看起来像中原式玉器,但细看又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束绢形玉饰(见图10)五件,这种束绢形玉饰最早是西周晚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玉饰,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的颈部。比如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两套由束绢形饰组成的项饰:一套为M2012:104出土,由一件人龙合体佩、六件束绢形佩、83颗玛瑙珠组成;另一套为M2012:150出土,由一件兽首形佩、一件蝉形佩、六件束绢形佩和108颗玛瑙珠组成,出土时系于颈间(注4)。山东长清县仙人台西周晚期墓葬M3 也出土一条由玛瑙珠、绿松石珠等与六件束绢形饰、一件方形饰组成的项饰(注5)。河南平顶山应县墓地M8:91出土项饰由六件束绢形玉饰、一件璧形玉饰、一件半管形玉饰组成(注6)。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八件束绢纹玉饰,其纹饰为简化的重环纹(注7)。到春秋晚期除蔡侯墓出土的五件外,在湖北麻城李家湾M44:4(注8),出土有束绢形玉饰一件,正面两边阴刻绦索纹,中间阴刻卷云纹和重环纹。除此之外,束绢形饰春秋晚期在陕西地区也很流行,但是形制和纹饰有了很大改变,具有明显的秦式玉雕的特点。可见,这种束绢形玉饰是中原地区西周晚期就开始流行的一种配饰,六到八件为一组,与各种珠饰一起穿成颈饰佩戴,到春秋晚期以后几乎消失。蔡侯墓的这五件束绢形玉饰,形制与中原式束绢形饰完全相同,但其纹饰已与中原地区的莲瓣形纹大相径庭,而类似花瓣形纹,加入了楚国玉雕的一些特点,比如绦索纹边框,应属受楚式玉雕影响的中原玉雕。

长方形片饰(见图3)八件,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胸腹之间。这种长方形片饰最早见于西周末到春秋早期山东蓬莱村里集,四周有凹槽,上下有小穿孔。(注9)在春秋早期偏晚的黄君孟夫妇墓(注10)中也有出土,枣阳郭家庙(注11)GM23 出土两件,淅川下寺楚墓M8、M1、M2、M3(注12),河南桐柏月河(注13)、淅川和尚岭(注14)、曾侯乙墓(注15)中都有出土。这种长方形片饰从西周末期开始在中原地区出现,其纹饰为两个双阴线龙纹呈中心对称,春秋早期在汉淮区域流行,其后,在中原地区几乎不见,但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楚系墓葬中继续流行。可见这种玉片在中原消失后,被楚人继承并继续发展,成为楚式玉雕的组成部分。

龙纹管形饰(见图4)两件,管身龙纹分为三组,每组分别有两条回首吐舌龙纹呈中心对称。龙纹与中原地区流行的龙纹相同,龙眼呈小圆点状,上颚上卷,下颚上翘,二者形成“S”形,龙舌呈反向“S”形;但是其雕刻手法采用楚式不减地浅浮雕,龙纹的空隙处填有较小的一字形绦索纹,都强烈显示了楚式玉雕的特点。椭圆柱形玉饰(见图15)两件,柱身的纹饰以一字形绦索纹为界,将纹饰分为两组,其纹饰与龙纹管形饰基本一致,亦为中原式吐舌龙纹,但是其顶部的绦索纹边框、不减地浅浮雕,在纹饰空隙处填有多处绦索纹、鳞纹,同样是楚式玉雕的特点。长方条形玉饰(见图16)一件,形制比较特殊,呈长条形,但并非一字形,为弧度极小的拱形,中间束腰,四面皆有纹饰,上下较细的一面是单线阴刻卷云纹,在纹饰空隙处填有绦索纹和二字纹。左右两面的龙纹与管形饰和椭圆柱形饰类似,皆为中原式吐舌龙纹,其雕刻手法采用的也是楚式不减地浮雕。

余论

蔡国原是周初最早分封的同姓诸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春秋初期,楚国迅速崛起,公元前684年,楚败蔡于莘(今河南汝南),俘虏了蔡哀侯。从此,蔡国沦为楚国附庸,丧失独立主权。公元前530年,楚灵王杀蔡灵侯,命公子弃疾灭蔡。后来楚平王复封蔡。这一时期,蔡人完全为楚人所驱使,向北随楚征伐中原诸侯,向东充当楚人侵吴的先锋。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见楚昭王,自己穿一件美裘,另一件献给昭王。楚相子常想要昭侯身上的那件,昭侯不给。子常向楚昭王进谗,扣留蔡昭侯于楚达三年,蔡昭侯回国后投靠了吴国。公元前506年,吴、蔡、唐等国联合攻楚,大败楚军于柏举,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公元前493年,为了寻求吴国保护,蔡迁都至吴国境内的州来(今安徽凤台、寿县一带)。

1955年发掘的蔡侯墓出土了大量带有“蔡侯绅”铭文的青铜器,同时出土的还有吴王光为女儿叔姬寺吁所做的吴王光鉴,蔡侯作大孟姬尊、盘等极具历史价值的青铜器。据前辈学者考证,蔡侯墓正是迁都州来的蔡昭侯绅的墓葬。

蔡侯墓出土的玉器,其中21件出土于墓主人棺内,排列整齐,很显然是一套组佩,由玉璧、玉璜、玉管、玉环、玉龙形饰组成,而墓主胸腹间的八件龙纹玉片饰,呈一字形排列,且都有四个穿孔,很可能是缀于布帛上的装饰品。位于主棺西侧的三组玉饰,其中五件束绢形玉饰,从上文分析中已知,应为一套项饰,而其余两组应该是由珠管与牙形饰串连成的配饰,具体样式已经无法复原;其余几件玉饰零散出土,包括椭圆柱形玉饰、长条形玉饰,其体形偏小,形制比较特殊,应该也是配饰类。

史书明确记载,蔡昭侯卒于公元前493年。蔡侯墓时代清晰,墓中出土的玉组佩未经扰乱,组合清楚;部分玉饰雕琢精美,纹饰以春秋时期常见的龙纹为主,亦有云纹、纽丝纹、绦索纹等,可以作为春秋晚期玉器研究的标准器。

墓中玉器既有中原式,又有典型楚式,更多的是中原与楚结合式,正好可以与文献中记载的蔡国历史相互印证。从春秋中期到春秋末期,200年来,蔡国作为楚国的附庸,受楚文化浸润颇深。蔡国作为楚国北上的重要通道,对于沟通中原各国与楚国的文化,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楚式玉雕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和吸收了大量中原式玉雕的优秀传统,并不断加以改造和创新,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式玉雕。

文・图∣程露

程露,安徽博物院保管部

注释

1.杨建芳,《玉纽丝环的断代和文化属性》,《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续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351—369页。

2.杨建芳,《楚式玉器的特点》,《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续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47页。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长治分水岭东周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332页。

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270页。

5.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第13页。

6.姜涛等,《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第40页。

7.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第327页。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2年,第5 期,第31页。

9.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管组,《山东蓬莱县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第53页。

10.河南信阳地区文管会,《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第327页。

11.襄樊市考古队等,《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1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13.南阳市文物研究所等,《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第19页。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14页。

1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27页。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2019年8月刊。原标题:《中原与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风貌 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转载请私信联络后台编辑,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