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宋史·雷德驤》記載了北宋開國重臣雷德驤及子有鄰、有終,孫孝先,曾孫簡夫的事蹟。簡夫的存世真跡,有知雅州返京途中,路經興州,適逢轉運使李虞卿同郎中田諒等人,奏請朝廷撥銀開通白水路,請爲之記。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雷強民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公元960年,大宋王朝建立,唐末以來四分五裂的局面結束了。又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位皇帝的主政,百姓安居樂業,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文化繁榮,英才輩出。合陽德驤公一門四輩五人此間先後入朝爲仕,在北宋初百餘年間官居要位,馳騁政壇,文治武功,建勳卓著,爲後世所樂道,是千餘年來合陽曆史名人中五位傑出的代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宋史·雷德驤》記載了北宋開國重臣雷德驤及子有鄰、有終,孫孝先,曾孫簡夫的事蹟。後人稱之爲“四世五傑”。傳中還提到德驤孫孝若、孝傑、孝緒、孝恭,及簡夫子爵臣等。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雷德驤(918—992),五代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進士。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員外郎,判大理寺。(大理寺是朝廷管刑獄的官署,爲最高司法機構,雷德驤是掌斷天下奏獄的最高長官)。《宋史》載:曾犯顏直諫宰相趙普“擅增刑名”,激怒太祖,被貶商州,流放靈武。時人譽爲“諍臣”。數年後其子有鄰向皇帝擊鼓鳴冤,召回京師任祕書丞。俄分判御史臺三院事,又兼判吏部南曹。太宗趙光義繼位不久,受命依律處斬喫人惡魔國舅王繼勳。太平興國七年(982)遷右諫議大夫之職。雍熙二年(985)同知京朝官考課(皇帝直接管轄,負責考覈京朝官員的功過與升遷,同知爲副職之意。)專察吏行,諫惡弊之事,端拱初,遷戶部侍郎。任職期間士風大振,帝心大悅。他一生性格耿直,敢於直言,規勸太祖勤政,忠心爲國,是北宋的愛國名臣。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其孫孝先遭誣陷被株連,貶爲感德軍行軍司馬。逝世後追復原官銜,並贈太師(正一品)銜。《宋史》《陝西通志》《合陽縣志》等史、志有傳。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長子有鄰(?—975),曾授祕書省正字。《宋史》載:被其父流放所累,屢舉進士不第,爲昭父冤廣搜趙普等人罪證,數年後,擊鼓鳴冤,案情大白,趙普被降職,調出京城,鎮守河陽(今河南孟縣一帶),附和作惡之人悉抵罪,處以降職、棄市、決肢、黥面,除籍沒收財產等刑罰。朝廷賜公服靴笏、銀鞍勒馬、絹百匹。不幸英年早逝,朝廷賜其父錢10萬治理喪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次子有終(947—1005),字道成,幼聰敏,蔭補入仕,宋初名將。亟詔大理寺丞,太平興國六年,遷殿中丞、知密州,徙淮南轉運副使,改太常博士。領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路茶鹽制置使,拜右諫議大夫。知益州、簡州、許州、幷州,召拜宣徽北院使、檢校太保。二次受命入蜀,平定李順、王均之亂,授予雲麾將軍。贏得了北宋初期的長治久安。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舉南侵,宋真宗御駕親征,調有終護駕,同行參戰。其戰功爲北宋王朝在澶淵與契丹締結盟約奠定了基礎。澶淵結盟,護駕同行,真宗十分賞識。景德二年病逝於京城,真宗前往弔唁,追贈侍中(從一品)銜,敕葬合陽太柵村。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孫孝先,(生卒年不詳)字子思。舉進士,試祕書省校書郎,知天長縣、宛丘縣,多有建樹。《宋史》載:鹹平四年(1001),孝先隨叔父有終平定蜀亂,大戰昇仙橋,首戰告捷,榮立頭功。朝廷出兵反擊攻陷靈州的李繼遷時,軍費在關中徵集。時關中大旱,他提議募商人輸粟邊塞,由朝廷補償商人鹽茶,得到朝廷採納。晚年知渭州,復知邠州,徙耀州。爲右領軍衛大將軍、昭州刺史,分司西京。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曾孫簡夫(1001—1064)字太簡,自號“山長”。聰悟過人,精通經史。宋仁宗時,經樞密使杜衍舉薦爲祕書省校書郎。時三白渠(涇惠渠前身)毀壞已久,京兆府推薦簡夫治理。先前治理的人,每年用六縣民夫勞作40天,用梢木幾百萬而水不足,簡夫調用民夫30天,梢木減少三分之二而水有餘,治水有方。先後任坊州、閬州、雅州、虢州、同州知州,擢升尚書職方員外郎。隨其父孝先居耀州時,與在耀州爲官的富言之子,即後來的宰相富弼,以及司馬池之子,即後來的史學家司馬光,歌詠戲遊,詩酒酬籤,成爲至交。簡夫知雅州時,幫當地茶農改良“蒙頂山茶”,使其成爲朝廷貢品。慧眼識才,力薦“三蘇”父子。時蘇洵年近五旬,屢試不第,心灰意冷,聞簡夫能識才善舉,便攜軾、轍二子執師禮以拜之,並呈上所撰20多篇“策論”。簡夫暫留父子三人於府中,充任幕僚,同時積極上書朝廷:一薦於成都太守張方平;二薦於當朝宰相韓琦;三薦於當朝翰林學士、文壇權威歐陽修,其言辭懇切,說理充分。在簡伕力薦下,歐陽修終於上書仁宗皇帝,帝大悅。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任主考,宋仁宗親臨巡視,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同榜進士及第,轟動京師。父子三人文章詞賦甲天下,名列“唐宋八大家”,成爲中國文壇一段佳話。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溪州土司政權的彭仕羲襲任溪州刺史,侵吞土地,擾境掠民,自號“如意大王”,威脅宋王朝的安危。朝廷多次討伐無果。嘉祐二年冬季,朝廷任命雷簡夫爲“殿中丞充辰、灃、鼎州體量公事”前往。經過兩個多月的勘察備戰,於嘉祐三年二月,拉開了全面收復失地的戰鬥,官軍們步步爲營,穩紮穩打,先取落鶴寨,後抵石馬崖,直殺得彭仕羲無處藏身,伏罪投降。湘西戰事平息,百姓安居樂業。爲了褒揚將士,簡夫親自撰文,“勒於崖石,庶久其傳也。”嘉祐三年鐫刻於湖南省沅陵縣明溪口鎮酉水南岸石壁上,俗稱“紅字碑”,被列爲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雷簡夫又是一位書法家,《聽江聲帖》聞名於世。曾任工部尚書的宋祁,得知“太簡嘗守雅州,聞江聲以悟書法,跡甚峻快,蜀中珍之,可謂至論”。作詩《贈雷簡夫》,“豪英出名胄,偃蹇倦宦遊。大言滿千牘,高氣橫九州”。蘇軾在《論書》中描述:“雷太簡乃雲聞江聲而筆法進。”其詩文與北宋王禹偁齊名。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在《送雷太簡》詩中寫道:“南山有白雲,應物任所適。欻來非有心,倏去還無跡。甘澤望沾浹,嘉生待蘇息。無爲遽收卷,復入巖間石。”作者把雷太簡的惠政比爲白雲,妙語連珠。可見太簡治才高人,仁風得人,惠澤及人。簡夫的存世真跡,有知雅州返京途中,路經興州,適逢轉運使李虞卿同郎中田諒等人,奏請朝廷撥銀開通白水路,請爲之記。雷簡夫遂撰文並書丹、篆額,名曰:“新修白水路記”,至今完好地保存在甘肅徽縣大河鎮的山崖上,當地羣衆稱爲“大石碑”。還有在山西夏縣司馬光祠裏由王安石撰文、雷簡夫書丹的《司馬沂墓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94年元月,合陽縣人民政府在西安召開了“雷簡夫薦三蘇研討會”。會後著名教授霍松林先生撰文並書丹的“雷簡夫薦三蘇紀念碑”由合陽縣人民政府立於縣文廟北院尊經閣前。賀敬之撰寫了“薦才館”,同時賦詩一首:“大道如青天,誰嘆不得出,三蘇夔門過,感拜雷簡夫。——雷簡夫薦三蘇千古佳話,引李白詩句感而詠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012年在渭南市開展的“渭南市雙十百文化名人”宣傳評選活動中,雷簡夫入選“渭南市歷史文化名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王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審籤:徐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33006866241997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