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同時否定傳統與新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些小說裏,辛格展現了以自己爲代表的一大批猶太人所處的困境:無法接受傳統,也無法接受新生活,進退維谷,陷入迷失、絕望與虛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小說都表現出辛格對猶太傳統——尤其對宗教——的強烈諷刺,其無能、虛僞與自欺欺人昭然若揭。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PTaIu3lfgc3v\" img_width=\"631\" img_height=\"336\" alt=\"諾獎得主辛格 | 逃不走,回不去,忘不了,放不下,那便是故鄉\"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78年\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諾貝爾\u003C\u002Fi\u003E文學獎得主辛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逃不走,回不去,忘不了,放不下,那便是故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自選集》讀後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 | 角木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是舉世聞名的猶太作家,獲得了1978年\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諾貝爾\u003C\u002Fi\u003E文學獎。他出生於1904年,成長於波蘭猶太社區。1935年二戰爆發前夕,辛格追隨哥哥來到了美國,從此便定居於此,直至1991年去世。辛格一生都以東歐猶太人的傳統語言意第緒語寫作,目標讀者也是東歐猶太人及其在美國等地的移民。在他的幾乎所有小說裏,主人公及主要人物都是說意第緒語的東歐猶太人或其移民,然而這是個走向衰亡的社羣,意第緒語也是一種即將消亡的語言:納粹大屠殺徹底摧毀了東歐猶太社羣,倖存的人們移居美國等地,語言和文化也被逐漸稀釋,而新誕生的以色列國則全面採用了更古老的希伯來語。這使得辛格畢生的執着寫作成爲了一種對正在消失的文化故鄉的眷戀、懷念、感傷與哀悼。\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PTaJECGqLrOu\" img_width=\"613\" img_height=\"813\" alt=\"諾獎得主辛格 | 逃不走,回不去,忘不了,放不下,那便是故鄉\"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出版時間:2019年5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定價:89.00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辛格自選集》翻譯自1981年在美國出版的英文版本,它包含了辛格從他100多篇短篇小說中精選出來的47篇,內容豐富,可謂一生著述的精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內容與思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根據每篇小說的主旨,我將47篇小說分爲以下幾類:對傳統的思考,對人性的描摹,對傳奇的講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對傳統的思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猶太人是一個以猶太教爲文化核心、有極強的宗教傳統的民族,而東歐的哈西德教派則是嚴格遵循猶太教律生活的正統派。辛格成長於波蘭哈西德猶太社區,祖父、外祖父、父親都是拉比。辛格從小受到強烈的宗教影響,在神學院裏接受嚴格的宗教訓練,然而成年後他卻沒有繼承父輩的衣鉢成爲神職人員,反而背棄了猶太教,放棄了傳統,逃離了家鄉,選擇了世俗的新生活。然而他無法真正融入現代世俗生活中,基督教和無神論的信仰無法滿足他猶太人的心靈需要,外邦人的世界並不能給他的靈魂以歸宿,於是他成了一個活在夾縫中的人,理性上強烈拒斥傳統,認爲那充滿了愚昧、落後和虛僞,沒有出路,但情感上卻還萬般留戀,難捨那份虔誠、平靜與安寧。他迷失在這困境中,傳統的心靈家園已經傾頹敗落,但新的精神世界卻遲遲無法建立。他對於傳統欲拒還迎,糾結難解,這成爲他小說的核心主題,相關的作品在思想上與情感上充滿了複雜性和矛盾性,按照不同的態度又可細分爲如下四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否定對傳統的背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一類作品中辛格表現出對猶太教傳統的虔誠信仰。《來自克拉科夫的紳士》、《教皇澤德魯斯》、《克萊謝夫的毀滅》、《羽冠》、《隱身者》、《快樂》,這些小說如同《聖經》裏的宗教勸誡故事,描述背叛傳統、失去宗教信仰的災難性後果,同時指出唯有迴歸傳統和信仰才能獲得救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這些小說也表現出遵循傳統不受誘惑是多麼困難。《羽冠》中,猶太女孩在化身祖母魂靈的魔鬼的言語欺騙和奇蹟佐證之下走上了歧途:悔婚,改宗基督教,嫁給外邦人,但卻無法獲得幸福,於是又在祖父魂靈的勸導下回歸猶太教,重新嫁給當年被自己悔婚者,並以苦行來悔過。她最終悲慘死去,但靈魂得到了救贖。書中的人類在魔鬼循循善誘和奇蹟佐證之下完全沒有分辨能力,很容易就走上歧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自克拉科夫的紳士》等小說也同樣描述了魔鬼的誘惑是多麼有吸引力,讓人難以抗拒,在這種情況下,不受誘惑幾乎是不可能的。這讓人想起《聖經》中猶太人幾次三番背叛上帝,上帝不斷派先知引導,彰顯神蹟,並施以嚴酷的懲罰,但仍然不能禁絕這種叛逆行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在這裏暴露了環境的殘酷和人心的軟弱,但在我看來,他其實暗示了導致人們偏離宗教傳統的並不是魔鬼,而是人們心中對宗教傳統的懷疑和否定,所謂魔鬼其實都是託詞。正如《快樂》中所述,拉比因爲子女的死亡而喪失對上帝的信仰,最終依靠女兒鬼魂的勸導才重拾信仰。如果連拉比的信仰要靠超自然的奇蹟才能維持,那這種信仰是多麼脆弱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否定傳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一類小說中辛格表現了他叛逆的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已故提琴手》中一個放蕩的提琴手的鬼魂和一個妓女的鬼魂同時附身於猶太富家少女,他們倆每晚都當着圍觀村民的面大放厥詞,褻瀆神靈,還揭露村民們種種不堪的醜事,最後甚至還上演了結婚的鬧劇。少女的父親請來各路拉比驅鬼,使盡各種莊嚴神聖的法術,但鬼魂不爲所動,反而對拉比們百般羞辱嘲弄,使他們狼狽不堪,落荒而逃。最終父親只好屈服,哀求鬼魂離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救濟院一夜》裏也有類似的情節:一頭黑牛的靈魂鑽進了淨屠師女兒的身體裏並大肆瀆神,驅鬼者無能爲力。此事後來被認爲並不是靈異事件,而是淨屠師的女兒故意爲之。另一個故事是一個二流子被一個正派人家貌似純良實則淫蕩的少女勾引,兩人淫亂後少女繼續保持淑女形象,並最終成功嫁作好人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短暫的禮拜五》裏,一對善良的夫妻虔誠敬神,堪稱信徒的典範,卻在終日勞作後死於煤氣中毒——上帝就是這麼對待祂最忠實的僕人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色列的叛徒》中,拉比的兒子目睹一樁重婚案中主犯(丈夫)的無恥,幾個被害者(妻子)的自私與苟且,負責審判的拉比的無能。整個傳統秩序形同虛設,正義已經蕩然無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一個魔鬼》裏猶太人被納粹斬盡殺絕,魔鬼也因此而失業——已經沒有人可以誘騙了。這真是一個黑色幽默,原來人類纔是最強大最狠毒的。大屠殺之下,魔鬼都沒了存在的意義,那上帝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小說都表現出辛格對猶太傳統——尤其對宗教——的強烈諷刺,其無能、虛僞與自欺欺人昭然若揭。小說中肆意的惡搞和揶揄令人忍俊不禁,透過文字我們都能聽到辛格的壞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同時否定傳統與新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些小說裏,辛格展現了以自己爲代表的一大批猶太人所處的困境:無法接受傳統,也無法接受新生活,進退維谷,陷入迷失、絕望與虛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裏是有點什麼》中,小鎮的拉比因爲上帝對猶太人的苦難無動於衷而喪失了信仰。他隻身去華沙找無神論的畫家弟弟。在華沙他遭遇艱難困苦,體驗到了脫離傳統的猶太民衆的痛苦而罪惡的生活。他無法接受,也難以在華沙立足,只好返回小鎮,繼續以前的生活,只是他依然沒有信仰。他停止了抗爭與求索,陷入了虛無,但這種生活也只是苟且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次偶遇》中,一個鄉下猶太女孩在主人公鼓勵下離開家鄉,奔向外面的世界尋求自由和幸福。她雖然脫離了令人窒息的傳統生活,但在外面的世界受盡磨難,痛苦無助。於是她寄希望於迴歸傳統,再次變回猶太人,以此來獲得幸福。小說在這裏戛然而止了,但讀者都明白,女孩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了,女孩也不可能獲得幸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爺孫》中,爺爺是虔誠的猶太教徒,外孫是信仰共產主義的無神論者,爺倆在信仰上嚴重衝突,激烈辯論,誰也說服不了誰。外孫在反抗沙皇的示威中犧牲,爺爺也被警察抓走。無論堅守傳統還是選擇新的道路,猶太人都擺脫不了悲慘的命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4.指出一條走出傳統困境的出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上面的小說中可以看出,辛格對於傳統的看法非常矛盾。條條道路都是死路,猶太人似乎將永遠陷於心靈的困境。在下面兩篇小說中,辛格嘗試爲猶太人指出一條出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鞋匠們》用《聖經》式的莊嚴語氣講述了一個家族的史詩。傳統崩潰,兒孫離散,家園被毀滅,族羣遭屠戮。老鞋匠顛沛流離,九死一生,終於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與兒子們團聚。父子重拾傳統的做鞋手藝,一起唱起了古老的猶太歌謠。這小說寫得平靜隱忍,如同大河流淌,讀起來卻讓人心潮澎湃,熱淚盈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傻瓜吉姆佩爾》以吉姆這個“傻瓜”的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用這個“傻瓜”的口來講述他的一生。吉姆歷盡苦難,不斷遭人欺騙和踐踏,但仍然保持純淨的心靈和純粹的信仰。他對人生有一種宗教式的虔誠,他對所有人,包括那些欺騙和踐踏他的人,也抱有一種基督似的悲憫和同情。他單方面寬恕了這個污濁的世界,寬恕了那些卑劣的人,接納了他們的謊言,包容了他們可恥的行爲,這使他成了一個在靈魂上接近了神的凡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針對傳統困境給出的出路是,儘管傳統崩潰不可避免,但依然要矢志不渝地重建傳統,迴歸信仰;就算堅信傳統意味着成爲“傻子”,遭到世人的愚弄和欺騙,也要堅持下去,因爲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靈魂的安寧與幸福。然而,這條道路是極其艱辛的,需要人們堅守信仰,不爲外物所動,接受被世界孤立和打擊的命運,這已經是對聖人的要求了,又有幾個凡人能做到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實辛格所\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關注\u003C\u002Fi\u003E的猶太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全球化衝擊下共同面臨的問題。覆巢之下無完卵,喪鐘絕非只爲猶太人而鳴。辛格的思考非常值得我們借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二、對人性的描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辛格的小說有濃厚的猶太背景,然而其中很多故事卻反映了超越猶太文化的世界共通的人性。這些故事非常動人,給人以極大的心靈震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葉希瓦的男學生妍特爾》是一部猶太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女扮男裝的妍特爾愛上了宗教學校同學阿維格多,這份充滿禁忌的愛在嚴格的猶太律法壓迫下頑強生長,催生了柔腸百結的傳奇故事。辛格沒有煽情,只是平靜地講述,到最後一章甚至只是客觀地描述發生的事實,但故事本身已經打動了讀者的心。愛情這種情感是人類共有的,與猶太傳統無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泰貝利和魔鬼》中,赤貧的阿爾喬農在夜裏冒充魔鬼脅迫棄婦泰貝利和他睡覺。阿爾喬農每天都給泰貝利講各種自己編的鬼怪故事,泰貝利很喜歡聽,漸漸愛上了阿爾喬農,甚至真誠祈禱,希望上帝保佑這個魔鬼。後來阿爾喬農貧病而死,泰貝利孤獨終老。客觀地說,阿爾喬農的行爲是猥瑣的,泰貝利的表現也很愚昧,但讀者卻不會這麼想,讀者感受到的是一個有趣的阿爾喬農和一個真摯的泰貝利,讀者不會厭惡他們,反而會對他們心生憐憫。這是因爲,即使在最卑微的環境中也會綻放出愛情之花,它會洗清罪惡,昇華心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市場街的斯賓諾莎》中,一個猶太老哲學家離羣索居,終日沉浸在抽象的哲學玄想中,活得死氣沉沉。無意中鄰居黑多比進入了他的生活。黑多比是個老姑娘,又醜又沒文化,但她卻活得真實,具體,給了老哲學家俗世中實實在在的幸福。新婚之夜,老哲學家煥發了青春,他對着夜空喃喃地說道:“神聖的斯賓諾莎啊,寬恕我吧。我變成了一個傻瓜。”——一個紅塵中幸福的傻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樣專注於描摹人性的小說還有《淨屠師》、《卡夫卡的朋友》、《克洛普施托克的引言》、《舞一回樂一回》、《凡維爾德.卡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三、對傳奇的講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生活是複雜而豐富的,充滿了戲劇性。辛格的很多小說都是在講述他漫長一生中聽說的傳奇,經歷的故事。其中有一些是關於超自然神祕事件的傳奇,如《火神海娜》、《自助餐廳》、《寫信者》、《神力》、《姊妹記》、《靈之旅》、《黑暗的力量》、《狂熱》、《月與瘋狂》。這些故事就像我們小時候聽到的有關神鬼狐怪的民間傳奇一樣,情節魔幻,神祕而有趣。這些故事並不帶有宗教勸誡的意圖,只是單純的好聽、好看,這就足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些小說則是美國等地的東歐猶太人移民生活中的各種故事,如《一個人》、《降神會》、《玩笑》、《康尼島的一天》、《東百老匯的喀巴拉信徒》、《暮年之愛》、《崇拜者》、《思親小母牛》、《甲殼蟲弟兄》、《文稿》、《旅遊巴士》、《逃避文明》、《重逢》、《鄰居》。這些故事是一個個遊蕩的生命在漫長一生中的一個個瞬間,表現出人生的虛無,愛情的虛幻,命運的無常,存在的無意義。閱讀的過程能讓人產生強烈的迷失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寫作特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這部小說有近60萬字,但非常好讀。辛格文風質樸,真摯平實,靠故事本身而不是寫作技巧去打動讀者,正所謂重劍無鋒,大巧若拙。他的很多小說類似民間故事,有一些以魔鬼的口吻寫出,還有一些則是幾個人聊天各自講故事,這讓人想起《一千零一夜》和《十日談》的文學傳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他認定“講故事纔是藝術寫作的存在理由”,“真正的文學當寓教於樂,力圖清晰而深邃”,因此,他從來不給讀者提要求,設門檻,他總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引導讀者一步步走入他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辛格的小說就像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大河,緩緩流淌,讀者們如同乘船的遊客,無需操舵,更不用划槳,只需泛舟河上,任小船隨波逐流,便可順流而下,盡覽美景,或至於幽微隱祕的深潭,或至於浩瀚無垠的大海,總歸是至其所至,得其所得。因此,閱讀辛格小說的過程是輕鬆愉悅的,是一種純粹的享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喬伊斯、福克納、魯爾福、馬爾克斯等大師的作品,當我們閱讀《尤利西斯》、《喧譁與騷動》、《佩德羅.巴拉莫》、《百年孤獨》的時候是不會感到輕鬆愉悅的,那是對智力和毅力的考驗,像是在傾盡全力攀登險峻的高山,只有歷盡艱辛爬上頂峯之後才能獲得終極的享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兩種創作風格南轅北轍,很難說孰優孰劣,更不能說誰纔是正確的——文學風格從來就沒有“正確”一說。高山流水,各有千秋,文學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爲她變化無窮,不拘一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關於翻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最後談一談翻譯。此次人民文學出版社匯聚了翻譯界的豪華陣容來翻譯這本鉅著,譯者包括韓穎、楊向榮、馮亦代、戴侃、方平、李文俊、屠珍、文美惠,整體上翻譯質量非常高,讓辛格的文字煥發出其應有的光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裏要特別稱讚一下韓穎,她承擔了絕大部分翻譯任務(翻譯了47篇小說中的36篇),而且她的翻譯在衆多譯者之中是與辛格原著最爲合拍的。她顯然對猶太民族的宗教、傳統、習俗、歷史和文學有很深入的瞭解,對辛格作品的理解也很深刻,譯文的分寸拿捏得極好。《傻瓜吉姆佩爾》自然拙樸、《小鞋匠們》莊重平實、《葉希瓦的男學生妍特爾》真摯隱忍、《已故提琴手》詼諧戲謔。譯文沒有翻譯腔,遣詞用句恰到好處,很符合人物和故事的特點。這些譯文與原作嚴絲合縫,渾然一體,我讀的時候完全沉浸在辛格營造的文學幻境中,感覺不到翻譯的痕跡。翻譯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無我”,也就是讓讀者忘記翻譯的存在,能夠跨越語言的鴻溝直接與原著作者做心靈的交流。在我看來,韓穎在這本書裏已經達到了這個境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總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總之,這是一部非常難得的文學精品,按照我的“趣味、美感、智慧三維書評體系”(每一項指標滿分10分,各指標相互正交),可獲得趣味9分,美感9分,智慧9分的高分。強烈推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諾貝爾\u003C\u002Fi\u003E文學獎得主辛格:固執是一種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PTaK6CwVDdsz\"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17\" alt=\"諾獎得主辛格 | 逃不走,回不去,忘不了,放不下,那便是故鄉\"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6\"\u003E諾貝爾\u003C\u002Fi\u003E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在二十世紀世界文壇獨樹一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深刻影響當代中國文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自選《傻瓜吉姆佩爾》《市場街的斯賓諾莎》\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等47篇短篇佳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59755798829517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