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羣衆摘掉窮帽子是對我最好的獎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對話饒陽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員張鐵兵\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Y1L7j3EaMihoX\" img_width=\"768\" img_height=\"512\" alt=\"張鐵兵:“羣衆摘掉窮帽子是對我最好的獎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近日,在河北新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張鐵兵(右)和工作人員觀察葡萄新品種長勢。記者 焦 磊 通訊員 崔佳棟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跟你上次來又不一樣了,目前我們正在試驗的新技術已初見效果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次見到饒陽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員張鐵兵時,他興奮地開車載着記者,來到河北新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生產基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順着入口的通道,走進一個溫室大棚,與其他棚室不同,這裏的葡萄秧子更翠綠,壟間的地面,踩上去更鬆軟。“這個溫室棚裏鋪上了玉米秸稈,不僅使棚內的溫溼度變化減小,還可以減少病蟲害發生。”張鐵兵刨開一處土層興奮地說,如果這項技術能推廣,將爲果農們節省更多的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兩年,饒陽縣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進行設施葡萄生態綠色發展新技術試驗,改良棚室結構和新品種培育,技術又提升了……”說起葡萄的種植和管理,不善言辭的張鐵兵頓時來了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作爲一名黨員,不能光想着自己,良心更重要,責任更重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您學的專業是蘋果種植,怎麼跟設施葡萄打上了交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鐵兵:沒錯。早些年,饒陽只有零星的露天葡萄種植,而且經常受氣候影響,收益不穩定。尤其是凍害,根本無法抵禦。1993年,我剛分配到大尹村鎮工作的次年,一次倒春寒給當地的露天葡萄帶來了致命打擊。想起當時果農們受災後絕望的眼神,至今我還會心痛不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時就想,要連這個問題也解決不了,那還當什麼農業技術員!正值縣裏開始探索設施蔬菜種植,突然一個想法在腦子裏冒了出來,如果葡萄也能種進大棚裏,不就能增加抗災能力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設施葡萄從無到有,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您遇到了什麼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是什麼初心讓您全身心投入和付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鐵兵:蓋大棚需要錢,我就把父母爲我準備結婚的一萬元錢取了出來,在自家地裏搞起了設施葡萄種植試驗,爲此還跟對象分了手。當時,沒人理解我,甚至還有人笑話我是不是瘋了傻了。後來,我想通了,如果試驗成功,就能改變傳統葡萄種植的致命缺陷,造福家鄉父老,再委屈也都不在乎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沒有經驗借鑑,只能靠一點點摸索,確實很辛苦,很累。那時候,我每天起早貪黑往棚裏鑽,觀察葡萄長勢,改變溫溼度控制,記錄葡萄的生長規律,忙起來喫飯喝水都顧不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年後,葡萄棚終於結出了碩果,我也摸索出了葡萄設施種植的經驗。人們聽說了,都來跟我學種大棚,葡萄大棚就像雨後春筍那樣,噌噌冒了出來。到如今,在全縣推廣,我們饒陽縣的設施葡萄種植面積已經有12萬畝了,還被評爲全國最大的設施葡萄生產基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設施葡萄遍地結果,我也跟着有了點小名氣。曾經有企業拋來“橄欖枝”,開出20多萬年薪附加一套住房的條件,讓我去就職。誘惑確實不小,可我不能去呀,我是在農村長大的,農村就是我的根,我離不開父老鄉親,大夥兒也需要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重要的是,咱是一名黨員,不能光想着自己,良心更重要,責任更重要。能帶着大家種好葡萄,增收致富奔小康,就是我的責任和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百姓信任我,我就得盡心盡力爲他們站好崗、服好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26年如一日,您走遍了饒陽縣的190多個村莊,爲果農們送技術,幫果農們排憂解難,有過傷痛,甚至累倒在大棚,是什麼支撐您一路走下來,無怨無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鐵兵:設施葡萄面積越來越大,但由於不懂種植技術,果農們最終還是賠多賺少。20多年來,我摸索出了多膜覆蓋保溫技術,帶葉休眠、化學破眠、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爲了讓果農們儘快掌握這些種植技術,我每天騎着自行車入村轉棚,還把電話留給果農們。老百姓有了問題,無論什麼時間,只要給我打電話,我都給大家講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時候,電話裏說不清,我就上門指導。可以說,每年有300多天,我不是在棚室裏,就是在去棚室的路上。越是雨雪天氣,越要走出去,這是大棚葡萄最危險的時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冬天,我去王同嶽鄉指導設施葡萄受凍後管理,自行車一滑,摔倒在路邊,右手腕被摔骨折,疼的我直冒冷汗,但一想到果農們還等着我,我忍痛堅持轉了7個村。那一年,受災果農的葡萄按時上市,幾乎沒受損失,你說我這點傷,是不是值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經,妻子總是心疼地埋怨我,“電話裏能說清的事,有必要非得去一趟嗎?”我對她說:“老百姓就指着這些葡萄過日子呢,不去看看不放心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有事找張老師”已經是饒陽葡萄種植戶的口頭語,他們已經把您看作最信任的人。您怎麼看待羣衆對您的這個評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鐵兵:從我心裏來講,羣衆的信任,是我獲得的最高榮譽。既然百姓信任我,我就得盡心盡力爲他們站好崗、服好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得第一次組織葡萄種植戶集中培訓,是在大尹村鎮高村。當時是夏天,我和20多個果農們擠在一間四五十平方米的屋子裏,連電扇都沒有,屋裏熱得像蒸籠。可兩個多小時,大家沒一個聊天、抽菸的,拿着本在那兒認真地聽,仔細地記。至今,想到大夥兒迫切求知的神情,還是十分感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真心付出,老百姓就會掏心窩子感激你。每年到了葡萄收穫的季節,我就“不敢”去棚裏了,老鄉們總會用葡萄將我的車筐裏塞得滿滿的,有的甚至想湊錢給我買電車,讓我非常感動,我總是認真地說,給大夥兒指導是我的工作,大夥兒掙個錢不容易,以後別提這個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靠着葡萄種植,上萬名貧困羣衆摘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這是對我最好的獎賞。但作爲一名農業技術人員,我卻不能滿足,如何進一步降低葡萄種植成本,提高葡萄品質,力爭葡萄產業成爲饒陽生態致富產業,是我不懈奮鬥的目標。 (記者 焦 磊)\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6580232676971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