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8岁的马伯庸迎来了他的“影视元年”。他的小说《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相继被改编成网剧。

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一跃成为中国最火的国剧,网友更评“没有之一”。

一路走来,他从一个互联网兴起时代混迹论坛的写手,成为作家马伯庸。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我只是个通俗文学作家

几年前,马伯庸写了一个和古典文学有关的奇幻小说。他拿给一个朋友看,朋友看完评价道:“你这个东西就像是一个网兜。”马伯庸问:“什么叫网兜?”朋友答:“全都是漏洞。”他指着马伯庸书里的一句话说:“比如你里面主角拿着一本书,上面写着繁体字‘李太白全集’。你给我说说看,‘李太白全集’这5个字,简体和繁体到底有什么不同?”

马伯庸自嘲当时文化水平比较低。“这5个字简繁体其实都一样,我就是为了装,然后写了这么一句话,其实是错的。我觉得朋友吐槽吐得特别好玩。一来,这的确是我犯的错;二来他指出的方式非常有趣。”后来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马伯庸特意在序言里把这件事写了出来。

马伯庸曾说:“我对文学的敬畏程度是很高的。我只是个通俗文学作家,不是个严肃的纯文学作家,我也认为自己没达到文学的程度,我只是写了一些好看的故事而已。在故事之上,还有一些更高的东西,我欣赏那些东西,但目前我觉得我达不到。比如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其实它的故事本身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表达出的那种氛围,阅读的美感、主题表达的优雅、作品的完整性,都是一致的。这个东西是我做不到的。”原名马力,不吃早饭省钱上网

学生时代,马伯庸随着在机场工作的父母的岗位变动,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那时候,他的名字还是“马力”。频繁地转学,让他不像其他同学有固定的玩伴。但是马伯庸很快总结出一个转学生进入新环境迅速打开局面的办法:“首先要自己摸清楚厕所在哪儿,第二是知道老师办公室在哪儿,第三是跟同桌搞好关系。”马伯庸得意地往后一仰:“转学生最重要的生存策略就是不要把自己当外人。”

1999年,19岁的马伯庸到上海读大学。这一年,他进入人生中的第一个互联网论坛“黄金狮子旗”。“当时的论坛环境比现在好,大家都遵守一定的规则,很适合一个写作新手成长。”马伯庸回忆道。

他常常省下一周的早餐钱,总数20元,上一小时的网。对作为学生的他来说,这样奢侈的一小时,拿来在线看小说太浪费,于是他用一个三寸软盘把要看的小说拷贝下来,大都是利用《银河英雄传说》进行二次创作的小说。渐渐地,马伯庸也开始以玩票的心态在论坛发表文章。

论坛的兴起,让信息进入双向反馈模式。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进入新千年的头10年里,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网络文学。

马伯庸正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之一。他的创作轨迹,和其他网络作家又有不同。他混迹的一些小众论坛,在当时每天活跃人数有几万,但对于一些话题能够真正有效反馈的人,集中在一两百人的小圈子里。如果作者对自己发布的文字中的细节和考据没有足够把握,能够很快获得论坛其他人的反馈意见。这种小圈子互动的写作,和2002年后兴起的起点中文网有很大不同。没有在起点中文网上混,因为水平不够!

马伯庸

为什么没有在起点上混?马伯庸毫不掩饰地回答:“因为水平不够。写网络小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也不是想象中那样粗制滥造。首先,它需要高强度的工作,每天更新,少则几千字,多则2万字。我懒,适应不了这个强度。第二,它要有起承转合,每天的更新都要有高潮,很像评书。不像传统的小说,前面铺垫十几章,可以在后面释放一下。我也不适合这个创作模式。别说是在零几年,就算现在,让我跑到起点中文网披一个马甲写篇网文,我估计也直接就死了。”

2006年,26岁的马伯庸当然也没闲着。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起陇西》,此前,他的网络气质著作《她死在QQ上》也已出版,发表在《科幻世界》的《寂静之城》也获了奖。微博出现,才真的红了

2009年新浪微博出现。半年后,马伯庸开通了微博账号。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微博粉丝并不知道这是个作家,只因为他微博段子手的身份而关注他。

对于别人给自己贴的“网络作家”的标签,马伯庸感到困惑;对于“网红”的标签,他更感到头疼。“我也没做过网红做的那些事儿呀。一提到‘网红’这个词,人们往往会想到营销出来的大V。我是一个作家,我的粉丝是以作家身份带来的,不是我专门去做这样的事儿。”

也许是大学期间学市场与传播的思维习惯,加上在外企工作10年的社会经历使然,也许只是想赚钱使然,马伯庸愿意以一种大众化的方式让大家理解自己的表达。他对这个时代是接受的,不拧巴,不较劲,世界怎么变,他自然跟着走,认为“没必要逆潮流而动”。

而马伯庸自己,对于“火”这件事儿的说法,则体现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我一直没有觉得自己红了。如果有什么节点,就是我出每一部作品的时候。如果真要说我红了,那也是缓步上升的。我挺喜欢这样的,也不想太火,如果太火了,亢龙有悔,物极必反。”

辞职是因为,把时间用来上班不划算

在2006到2015年的10年里,马伯庸在“上班族”和“作家”两个身份之间切换得游刃有余。在外企(施耐德电气)工作十年的马伯庸自称“低压配电行业从业人员”。

但2015年,马伯庸决定辞职,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已经35岁了,也想尝试一下自由散漫的生活。”关于为什么辞职,马伯庸的回答很诚实:“赚太少。同样的时间成本,我用来写作比用来上班赚得多。”突然间两个身份只剩下一个,他觉得辞职后的日子“特别怡然自得,像游牧民族似的”。

他见过一些自由职业者因为没有时间概念而不自由的状态,因此辞职前他就给自己做了一个心理建设:“自由了也不能完全散漫,否则人和工作都会垮掉。”他仍然保持着自律。每天早上八九点,北京的上班族梳洗完毕,纷纷出门,汇聚成早高峰的人潮和车流。马伯庸也混迹其中,足迹遍至附近的咖啡馆和茶馆。

辞职前,马伯庸就已经和朋友郑冰容的“中联百文”签约。公司帮他打理作品版权和其他商业上的事情,他也有了自己的策划编辑。2010年,当马伯庸还在为《三国机密》奋笔疾书的时候,郑冰容已经在想下一步要跟马伯庸约什么作品。

“有一次我们出去吃烧烤,一边吃一边聊天,正好看到王刚在电视上砸东西。我们就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小说,天天砸古董该多好。《古董局中局》最初的点子,就是这么一起聊出来的。”马伯庸说。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

围绕这部剧的各种话题也一波一波,服化道、美食、建筑、典章制度、历史人物……被网友们分析了个底儿掉。就连剧中一个“叉手礼”的手势,一句“喏”的应答,都变成了一篇又一篇雄文的主题,《长安十二时辰》俨然成为了中国古代史的大型科普现场。

李必(易烊千玺 饰)行叉手礼

这和马伯庸的小说写作方式有关。他写这部小说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了一大堆专题论文和考古报告,力求“所有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有查证”。

他本身也是一个知识点强迫症患者。《长安十二时辰》里,他细细描摹了天宝三载的长安人“怎么吃饭、怎么喝茶、哪里上厕所,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什么形制……”

每一项,都蕴含了充沛的知识点,甚至经得起唐史专家的挑错。当初,也正是这些融会贯通在故事中的知识点,让这部小说甫一发表就迅速引起关注。

起意写小说的时候,是2016年初,距马伯庸辞职当全职作家已有半年。

《长安十二时辰》是他专职搞创作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16年2月2日,他在知乎的一个问题下,敲下了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回答,成为这部小说的起点。

知乎的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小众,是关于一款经典单机游戏《刺客信条》。玩家在这个游戏中扮演一名刺客,完成刺杀任务。

由于开发商是加拿大的公司,游戏主要涉及的都是西方历史。知乎上问的是,“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马伯庸的回答目前在这个问题下排名第一,点赞2.1万

马伯庸的第一反应就是唐代的长安城。“因为我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明显能够感觉得到,长安城和别的城市气质完全不一样。你读的书越多,知识量越大,越能咀嚼出这座城市的味道。”

马伯庸最后选用的主角叫张小敬。出处是一本叫做《安禄山事迹》的书。写这本书的人叫姚汝能,历史上基本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他担任过华阴县尉,爱好文学。他留下来的著作就这一本,“张小敬”的名字在书里也就出现过一次,是马嵬坡兵变中首先动武发难杨国忠的人。

《长安十二时辰》最打动人的一点,便是主角的“平民思维”。小说中,张小敬被问及为什么明明对这座城市失望透顶,却还愿意拼却性命保长安平安时,说自己最在意的,就是长安的黎民百姓。

这让《长安十二时辰》与之前的朝代戏显得不同。故事不再围绕着宫闱秘事、王公贵族,而是下沉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宫斗”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暗影,在前台活动的大量人物,都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

写小说时,马伯庸对照杨鸿年的《隋唐两京坊里谱》和《唐代长安辞典》,这里有条沟,那里有棵树,一坊一坊地复原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环境。

马伯庸在创作《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为了避免疏漏,曾经把稿子给多位唐史专家看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于赓哲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是陕西咸阳人,主攻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隋唐史,是央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著有《隋唐人的日常生活》《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等。

他对小说稿的印象是“马亲王写得很认真”,“原著文稿我提过一点点意见,但很少”。对电视剧的印象则是“用心”,“在细节方面比原来要考究得多,这是最大的好处”。

马伯庸,缘何被称祥瑞亲王?

马伯庸是满人,据说此人非常奇特,与他有接触的人常会遇到霉运,就算与朋友一起遇车祸,朋友多受伤,轻重不一,而他却是多次毫发无伤,类似于国宝熊猫般的幸运,所以人称祥瑞亲王,而遭受劫难的称为“被祥瑞了”,类似被吸取好运的意思。朋友间就是提到他的名头,都要说声“祥瑞御免”才能逃过一劫。加之马伯庸自称“ 西肃慎代天启运后清诸上神圣千年上等开明大帝国太祖威武文圣德仁昭明高贤景匡弘皇帝马伯庸”,故被称作“祥瑞御兔”或“祥瑞亲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