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2006年,我还在读大学,有一段时间最开心的事,就是下课之后跟室友窝在宿舍看《老友记》。

其中有个桥段我至今印象深刻,Joy失业了,成天闷闷不乐,朋友喊他出去玩他也不去,朋友纳闷,不对啊,Joy明明是个花花公子,怎么现在连玩都提不起劲头了,看来真的受打击了。

Joy解释啊,不是啊,我现在没有保险了,我怕出门被车撞死!

我当时觉得好夸张啊,一张保险单有这么神奇吗?因此对这一幕印象特别深。

十年后的2016年,我从稳定的单位辞职,自由的快感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就是压力和焦灼。那个时候,我每个月的收入已经是辞职前工资的两三倍了,但是依然有着巨大的不安全感:万一生病不能工作了怎么办?万一发生点意外怎么办?

万万没想到,辞职后我和吕同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买保险。

当时收入有限,不敢配置太高的额度,只是把最基本的医疗重疾意外配置好了,心里才稍稍有了点安全感。

辞职的第二年,我就查出了甲状腺问题,当时我们也在张罗着帮爸妈买保险,发现他们能买的也只有防癌险了。吕同学叹口气告诉我说,“应该早点有保险意识的,其实我们自己也买晚了。不过还好,幸亏你16年买了,不然有甲状腺问题的话,可能会不符合重疾险健康告知的要求,无法投保。”

我也觉得好庆幸,幸亏辞职那年,因为职业转换带来的巨大危机感,让我们有了保险意识,不然真的后悔莫及。

这两年,因为父母相继做了手术,我开始琢磨他们以后到北京养老的问题。在网上搜了一些高端养老机构,前几天就有接到一个保险公司的电话,约我们去参观。

这家保险公司做的养老社区确实很好,酒店般的环境,配备有医院,图书馆,游泳池,健身房,棋牌室。我在图书馆,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戴着一副老花镜,坐在书架旁边认真读书,那画面让我对我的老年生活都有了期待。

这家养老社区可以通过购买200万额度的保险,拥有一家6口人(投保人+被投保人+双方父母)的入住资格,当时我都有点心动了,但是在和保险代理人具体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又不知不觉掉进了坑。

代理人一直在给我计算买200万保险(10年支付总额,一年要交20万)的理财收入啊,分红收入啊之类的,幸亏我以前买过保险,稍微懂一点保险知识,就问他这200万的额度可以给我和我老公做一个高端医疗+重疾的混合配置吗?

因为我们的需求是,可以通过购买他家高端医疗和重疾险,来保障万一生病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医疗资源+医疗费用的赔付,另外这份保险又能帮父母获得入住养老社区的资格。不知道为什么,他讲了好久也没讲清楚,还是推荐我买理财型的,后来我就放弃了。

回到家,我老公跟我说,代理人最喜欢推荐理财型保险,因为他们能够得到的提成最高。

我发现很多朋友买保险也容易掉进这样的坑。我有个读者, 今年26岁,刚刚给给自己买了一份重疾险,这里还是对的,紧接着就期望一张保单能保障又能分红,一举两得,才不赔本。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保险公司都是有专业的精算师来计算风险和收益的,这种又能保障又能理财的保险,其实是保障比不过纯保障型保险,但收益呢,又和一年定期差不多,最终往往会两亏。更重要的是,带有理财功能的保险,保费往往是其他纯保障型的好几倍,根本不划算。

时代变化真的好快,我发现90后就跟我们80后很不一样了。我认识的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早早就有了保险意识,很多人刚工作有了收入,就开始把保险代理约出来,认认真真地给自己未来人生做规划。

早早有保险意识真的很重要。

END

作者:李娜,坐标北京,一个水瓶座文艺女青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