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名流家長涉嫌高考欺詐折射美國大學教育困境:“文憑通脹”導致教育“軍備競賽”

在《絕望的主婦》中飾演主婦勒內特的好萊塢女星費利西蒂·霍夫曼因涉嫌在大女兒的大學入學考試中使用舞弊手段被法院傳喚。|視覺中國

近日,美國50位名流因涉嫌高考欺詐遭集體起訴,引發全世界輿論關注。

美國大學教育的現狀是,文憑正面臨不斷“通脹”——即大學文憑越來越不值錢。因此,美國的家長們想方設法、甚至不惜違法也要把孩子送入含金量更高的名牌大學。美國傳統上無需大學文憑的一些中等技術崗位,如今把大學學位設爲最低門檻。

這種“文憑通脹”現象,不僅讓勞動力市場更加萎靡,也讓美國人不斷地接受過度教育,甚至有人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高中畢業生找工作越來越難

50位名流家長涉嫌高考欺詐折射美國大學教育困境:“文憑通脹”導致教育“軍備競賽”

《紐約時報》講述了歷史系畢業生威廉·克萊因的故事。克萊因在紐約州立大學布魯克波特學院取得歷史學學士學位,但他不得不回到紐約州西部小城布法羅的家中生活,做着一份時薪只有7.25美元、高中生就能勝任的服務生工作。本科畢業的克萊因當服務生,這是因爲其它好工作都需要更高的學歷,比如輔導中心的老師或歷史古蹟裏的導遊,都需要碩士學位。

爲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克萊因最後選擇在羅格斯大學攻讀猶太研究的碩士。雖然他夢想着當一名公務員,但事實上他也不清楚這個碩士學位會把自己帶往何方。在美國,對於每個人來說,面對“文憑貶值”,最好的回應是獲得更多的教育。

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40年前率先提出了“文憑通脹”的概念,他把學位比作體現社會地位的貨幣,但現在用來交換的工作職位卻在不斷減少,由此產生了“文憑貶值”問題,這個問題時至今日依然是困擾着美國社會。

哈佛大學商學院、諮詢公司埃森哲和青年就業促進機構“生活梯度”發佈的報告顯示:在美國,一些無需大學文憑的中等技術崗位把大學學位設爲最低門檻,這讓美國勞動力市場更加萎靡。一方面,這些中等技術崗位上沒有大學文憑的老員工可能失業;另一方面,新僱傭的大學畢業生既很難找到、也很難留住。

以生產主管爲例,67%的招聘要求學士學位,但目前只有16%的生產主管符合要求,這意味着兩者之間有51%的差距。報告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瑟夫·富勒說:“中等技術崗位是沒有大學文憑者加入中產階級的重要渠道,例如技術支持工程師、銷售代表、質檢員、祕書和行政助理等。這些過去只需高中文憑的崗位,現在卻因僱主更青睞大學畢業生,使得那些高中畢業生的就業境況岌岌可危。”

美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33.4%的25歲及以上美國人已經擁有了四年制學士學位或更高學歷,但對於三分之二沒有學士學位的美國人來說,這也意味着“文憑通脹”限制了他們獲得體面生活的機會。

文憑成一些大學的“搖錢樹”

“文憑通脹”不僅打碎了三分之二沒有大學文憑者的美國夢,也讓另一部分高學歷者憂心忡忡。當學校生產的文憑越來越多,高級工作崗位越來越少的時候,文憑通脹的矛盾就愈演愈烈。爲此,越來越多美國人通過深造的方式來獲得更高學位,以此獲得更好的工作。

據報道,碩士已成爲美國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學位。2009年,美國大學“生產”了65.7萬個碩士學位,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兩倍。2015年的碩士學位和60年代的學士學位一樣普遍。 其中,專業科學碩士(PSM)在21世紀真正崛起,它們將特定工作與商業技能相融合。例如,歷史系的專業碩士會在博物館工作,藝術的專業碩士能夠管理畫廊。過去屈指可數的專業科學碩士項目,如今在全美已有239個,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批評者認爲,如今整個美國社會都在孜孜不倦地培養“過度教育的美國人”,受益者是僱主和大學。僱主樂意僱傭接受過更多訓練的人,畢竟不是他們出學費;大學也樂意生產更多碩士學位。俄亥俄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韋德爾說:“我們有動力去做這件事,例如在我們學院,金融和經濟學的碩士就是一棵‘搖錢樹’。”

美國的教育模式也讓人們不斷追求更高學位,理論上只要有資本、有毅力就能堅持下去。相比之下,歐洲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把學生分流到不同的學校和專業中,比如優秀的學生進入高中、大學,一般的學生進入職校等。而美國的教育模式把專業劃分一直推遲到教育的最後階段,比如美國大學中本科沒有臨牀醫學專業,要當醫生只能先考醫學博士(MD)。這導致的結果是,美國人展開了一場文憑的“軍備競賽”:高中文憑變得全民皆有,本科已被研究生取代,而那些回報最高的醫生、律師、工程師等專業,甚至需要經過博士後的專業訓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