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開始遇見

文 · 蘇也

我曾在知乎上回答過一個問題:爲什麼2000年之後的時間感覺越過越快?現在想起來,那是我剛註冊知乎的2015年,轉眼間,四年又過去了。這四年裏,我幾乎在重複着做着同一件事情,所以,時間當然過得很快。有時,提起筆來,想給朋友寫一張卡片,落款時竟然不知道現在是哪一年。這是常有的事。

人在20歲之前,生活體驗裏還是很重的。六年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直到後來的四年大學。這一段段的時間分割線把人的模樣慢慢畫出來。我們經歷了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知識,陪伴過不一樣的朋友,有過不一樣的青春記憶。我也許回憶不起來前年夏天做過的事情,但一定不會忘記小學畢業時大家在夏季到來之前給彼此交換的同學錄,或是高中畢業的那年夏天經歷的無休無止的放鬆與自由。

2018年北京獨立雜誌書展

也有人說,是因爲走過25歲之後的你,人生基本上就確定了。你的性格、喜好、對人待物的態度等,這一切都將決定你在未來的日子和誰做朋友,選擇哪種職業,做什麼樣的消費,留什麼樣的回憶——而這些都在前25年的人生裏慢慢形成了,固定了,很難改變了。於是乎,我們都在沿着過去歲月裏畫下的路線,自覺或者不自覺地繼續沿着這條線走下去,直到人生中再次出現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否則這輩子也就這麼安安逸逸、平平穩穩地過去了。

所以,當我發現2019年《布林客BLINK》的三月刊是我們的第30期,也是五週年的日子時,我着實嚇了一跳。一是感嘆時光匆匆,歲月不饒人,我的頭頂也控制不住自己地冒出幾根白髮;二是,我覺得自己好像不知不覺裏完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頓時覺得,那幾根白髮,也算值得了。

我依然清晰記得《布林客BLINK》想法出現的那個早晨,那一時興起給七位身在世界各地的好友發微信時的激動心情,更別說當我和劉姐在佛羅里達大學的藝術樓裏,悄悄把雜誌打印出來時的滋味。那一切的一切,我都記憶猶新。

人的一生是不是也會因爲幾個瞬間的激動而改變應該前進的方向?我捫心自問了一下,若是沒有五年前的“靈機一動”,今天我擁有的很多東西都將無法實現。而老天也真是眷顧我這個不知輕重的人,居然這一路走來沒遇到過什麼危機、矛盾、難題,反倒是收穫了一大堆我不曾想到的東西。

居然,通過網絡,我可以找到這麼多與我相似的人:一些不太看重物質利益而願意做一些理想化事情的青年。你們也許很難想象,在《布林客BLINK》出版的過去29期裏,發表的324篇原創文章中,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240位青年人的無償貢獻。我不知道他們是通過何種渠道知道了這一份註定小衆的雜誌,並願意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藝術想法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最妙的是,在這麼多的作者中,我面對面見過的朋友不超過20位,就連很多長期寫稿的“老朋友”,如住在德國的孫墨青、項洋,現在在舊金山的楊婉,原來在倫敦現在回國的周小登、宋琨,還有在法國的趙欣昕(瓷牧),還有很多人,像是梁浩、修默、高宏偉、謝爾德、王一丹、楊佳、陳羽星、吳天依……我們都沒見過面。但是,因爲這份雜誌,我們似乎都成爲了認識多年的老朋友,常會交換生活裏的所知所感。

更令我感動的是,還有許多布林客的作者後來都成爲了我生活裏的朋友,或者是我生活中的朋友也隨之成爲了一位布林客:冠希、傅晨、許罡、熊夢熊、陳昱、劉子夜、張瀚文、汪洋&貞貞、Mia等等——我簡直不敢想象,如果我的生活裏少了你們這些朋友,那將是多麼的寂寞和無聊。他們就像是潮涯君、董金超、鄧楠、胡夏、陳睿、許碧萱、徐薇子那樣,會是我一輩子的朋友。

2017年一月 與在北京的布林客小夥伴們在一起

2018年一月 與在紐約的布林客小夥伴們在一起

五年過去了,我依然用着一種“佛系”的態度對待這本雜誌,不會期望過高,但絕不會降低自己的標準。《布林客BLINK》不爲掙錢或是出名,而是想挖掘一個地方,找到相似的靈魂,聊一聊自己的所見所得,獨立地看待這個世界。如果你是今天才打開這本雜誌,歡迎你,從現在就開始遇見我們。

PART 1 |

冠希:一位紐約布林客的星期五//

董金超:娜拉,走與不走//

劉輔爾:原來五年可以這樣快//

楊婉:2015-2019:生活與前行//

陳睿:白日宣飲 信筆由繮//

PART 2|

楊佳:巴塞羅那的陽光,巴黎清冷的雨:藝術就在身邊//

梅飛雪:活在現實裏//

鄭愷伽:穿黑色的我//

蘇也:當我幸運地擁有這一切//

請在iPad和電腦上瀏覽

《布林客》完整雜誌效果更佳:

官網地址:www.blink-magazine.com

期待你們的加入。

筆芯!

*

《布林客BLINK》 2019年3月 第30期

“五週年紀念刊”

主編:蘇也 微信:suyesophi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