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相關規則出臺以來,擬申請上市科創板的企業不斷增加,復旦張江(港股01349)(01349.HK)是其中首家港股企業,也是第一家生物科技企業。

  3月8日盤後,上海復旦(港股01385)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旦張江”)發佈公告,擬申請配發及發行不超過1.2億A股,募資6.5億元人民幣,並向上交所申請A股上市。

  市場對此反應強烈,復旦張江股價持續上漲。發佈公告當日,復旦張江收市價爲5.92港元,次日開盤即漲18%。截至3月13日收盤,股價已漲至7.76港元,五日內漲幅達30%,股價創逾3年來新高。

  供職於券商保薦部門的王立(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復旦張江形成“A+H”的格局,可以根據市場規則不同、投資者結構不同,來進行一些差異化的融資,有利於擴寬融資渠道。

  時代週報記者撥打復旦張江聯繫電話,截至發稿時始終未有接聽。

  領跑科創板

  在申請科創板的企業中,復旦張江算是實力雄厚的一類。早在2002年,復旦張江已經在港交所創業板上市,並在2013年轉至港股主板,當前市值已接近70億港元。無論是盈利能力、研發能力還是經營狀況,復旦張江都遠勝創業型的生物科技公司。

  復旦張江創立於1996年11月,主要從事研究、開發及出售自行開發的生物醫藥知識,爲客戶提供合約制研究,製造及出售醫療產品。

  公司最近發佈的2018年業績公告顯示,復旦張江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銷售醫療產品,已上市的兩款藥品艾拉(鹽酸氨酮戊酸散,ALA)和裏葆多(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Doxorubicin liposome)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53%和36%。

  艾拉在2007年上市時是國內首個光動力藥物,用於治療以尖銳溼疣爲代表的皮膚HPV感染性疾病和增生性疾病,2018年銷量同比上升29%。裏葆多用於腫瘤治療,是國內外首個納米藥物的仿製藥物,由於2018年復旦張江組建了新的銷售推廣團隊,終端銷售得以恢復,銷售收入增長了89%。

  這兩款核心產品給復旦張江帶來穩定的收益,並支持着公司的下一步研發。

  財報顯示,2018年,復旦張江的營收爲7.4億元,同比上升49%。其中,公司經營利潤達到1.5億元,與2017年相比上升高達98%,每股收益有0.16元。2014―2016年,復旦張江的收入和利潤都穩步上升,直到2017年纔有所下滑,但很快又回到上升軌道。

  作爲一家創新驅動的企業,復旦張江在2018年的研發費用達1.14億港元,佔營收的15%,比2017年的22%略有下降。

  目前,復旦張江在基因技術、光動力藥物技術、納米技術和口服固體制劑技術平臺的藥物開發已有建樹,同時開拓分子靶向、免疫治療等領域。2018年,其在創新藥物的研發數量上有所縮減,藥物開發更集中在腫瘤、皮膚和自身免疫等疾病領域。

  在已經明確決定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中,從行業、盈利及研發能力來看,復旦張江都屬於優先推薦的典型企業。其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均高於15%,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也超過7億元,遠遠高於科創板的上市門檻,甚至符合A股主板的上市條件。

  不過,相較於上交所的主板而言,復旦張江認爲,於科創板上市更能體現本公司的創新及研發能力,契合本公司的市場定位及長遠發展目標,因此建議本次A股發行於科創板上市。

  “復旦張江這種已經盈利的高科技企業上市科創板,可以讓市場更好地瞭解業務情況、經營和盈利模式,投資者會更有信心。企業盈利狀況良好說明研發得到了市場認可,按照目前的模式走下去是可以盈利的,而且利潤可以支持下一步的研發,有定心丸的作用。”王立對時代週報記者說。

  公告稱,本次募集資金投資總額估計約6.5億元,分別用於海姆泊芬美國註冊項目、生物醫藥創新研發持續發展項目及收購泰州復旦張江藥業有限公司少數股權項目。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復旦張江的前兩大股東均爲國資背景。天眼查數據顯示,復旦張江的前兩大股東分別是中國通用技術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通用技術”)和上海醫藥(港股02607)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醫藥”,601607.SH),持股比例均爲26.34%。其中,中國通用技術由國務院100%持股,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而上海醫藥則由上海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間接控制,是A股上市企業。

  上海醫藥持有復旦張江約1.4億股內資股和7056萬股H股,持有的內資股比例爲15.12%,H股比例爲7.65%,合計比例達到22.77%。受復旦張江宣佈申請科創板的消息影響,上海醫藥截至3月13日收盤股價上漲逾9.5%。

  獲資本助推

  復旦張江的決定能夠標示風向,一定程度上預示着科創板給生物科技企業帶來的利好。

  在行業的選擇上,證監會在《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中指出,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引領中高端消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因此,相對於A股主板,科創板在上市企業和投資者兩道門檻上作出調整,一升一降之間,爲科技創新企業塑造了更理性、優質的市場環境。

  “A股市場85%的賬戶都是散戶,但是資金比例卻很小。散戶衆多會形成龐大的輿論,對企業造成輿論衝擊,形成一些不理性的影響。”王立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科創板對投資者的適當性要求會讓交易更理性,機構投資者和有經驗的個人投資者對信息披露的分析能力比大多數散戶強,對一家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是否與當前股價相符會有自己的判斷。所以對復旦張江這種體量和實力的企業而言,‘A+H’的結構則可以根據市場規則不同、投資者結構不同,進行一些差異化的融資,對擴寬融資渠道也是有利的。”

  而降低企業的上市門檻則爲更多處於研發階段,尚未體現出變現能力的企業提供了融資便利。

  從上交所對科創板上市企業的五套市值及財務指標來看,科創板對企業的市值和盈利水平要求比A股主板低,更看重企業的研發能力。而生物醫藥行業是典型的創新驅動行業,由於註冊制、綠鞋機制等規則,研發投入高、週期長的生物科技企業在科創板能有更好的融資環境。

  平安證券指出,生物醫藥爲優先推薦領域,若預計市值不低於40億元,要求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牀試驗,對當期收入和利潤沒有要求體現出非常強的鼓勵創新的價值導向,有望充分激活企業創新活力。

  “長期來看,投資者會比較理性地根據公司的在研品種進行估值。科創板更鼓勵處於研發更前端的企業,創新藥、創新器械等行業會因此受益。”一位關注醫藥行業的分析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