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看過一篇報道,採訪的是一位日本的小學校長,問他說:您作爲校長最注重培養孩子哪方面的能力?這位日本校長說:除了學習能力以外,我最看重的就是孩子理解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與人相互理解和合作,那知識能力再多也沒有用。

這位校長告訴我們,合作是孩子的一項重要的素質。什麼是合作?簡單的說就是互相配合,一起朝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把事情做好。孩子之間的交往也非常需要合作,比如一羣孩子要玩貓抓老鼠,大家都想當貓,那怎麼辦?就制定一個輪流的規則來當,如果你願意合作那就可以一起玩,如果你不願意合作,那其他孩子也就不願意和你玩了。

懂得合作的孩子不僅讓其他小孩子們會喜歡,大人也會喜歡,尤其是會深得老師的喜愛,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正向促進作用。

但是孩子們不是生來就懂得合作的,就連很多大人都不懂得該怎麼跟別人合作,工作起來很費勁,所以爸媽需要用心去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1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家庭生活很重要。

在家庭中爸媽可以創造很多機會與孩子合作,跟孩子一起做家務或者做飯就是很好的合作契機。

我女兒大概從兩歲多就開始跟我在廚房裏混了,最開始是幫我摘菜,其實她就是比較喜歡廚房裏的東西,我就利用她的興趣來跟我一起合作做飯!開始做飯之前我會先把今天要做什麼飯,有什麼流程說出來,然後問爸爸和女兒,請問誰來蒸米飯,爸爸就把手舉得高高的說:我!其實這也是我跟爸爸提前約定好的,爲了給女兒做示範,然後我又問誰來摘菜,女兒就會高高的舉起手來說:我!

這樣女兒就從摘菜開始跟我一起配合做飯,後來還幫我放調料,到五歲左右就開始幫我洗菜了,七歲的時候她開始嘗試做一點簡單的飯。平時打掃衛生我也會把今天打掃的目標和重點說出來,然後一起合作完成。基本的流程大概就是我收拾整理東西,女兒拎着吸塵器吸各種灰塵,爸爸在女兒後面擦地,這樣我們很快就能完成一項工作,完成之後我們會互相點評並表示感謝!

每次去超市採購的時候也是去尋求女兒幫助的好時機,我會假裝拎不動讓女兒幫忙一起,一開始她只是用手扶着袋子,並不能給我減輕分量,但是慢慢娃兒越長越大,力氣也越來越大,真的是能幫我拿很多的東西了!每次幫我拿的時候她都像個小大人似的的問我:媽媽我力氣大不大,我會說真大,比上次拎東西的時候大多了,說明你的力量又增加了,幸虧你這個大力士,否則呀媽媽真是拿不動這些東西!

在家裏爸爸也可以有很多跟孩子一起合作的事情,比如一起修自行車,讓孩子先觀察哪裏出了問題,然後一起想辦法解決,在修的過程中呢還可以讓孩子選工具遞工具,每次合作之後別忘了給孩子一個大大的鼓勵,讓孩子體會到合作的成就和樂趣。

2

給孩子提供可以接受的選擇。

很多爸媽可能會說,孩子哪有那麼容易就跟家長配合,讓他乾點什麼事情就會說不,現在給大家支的第二招就是給孩子提供可以接受的選擇。如果有些事情你不希望孩子有超出預期的回答,就可以提供兩個可以接受的選擇讓孩子去選!

細心的家長可能會聽出來我前面說的跟孩子一起做飯和做家務的時候都會先說出流程和步驟,讓爸爸和孩子來挑選自己願意配合的事情來做,這樣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他的主動合作性就會很高,那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給孩子一些可接受的選擇!

有的時候還可以讓孩子幫大人做選擇,比如問孩子:媽媽今天想穿這條裙子,你幫媽媽看看是配藍色的鞋子好看呢還是白色的鞋子好看!當孩子選擇之後,你還可以讓孩子說出選擇的理由是什麼。當然一開始孩子隨意選擇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隨着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就會尋找到自己的標準了。讓孩子習慣這種選擇的思維,把握自己的標準,將來在團隊合作中,孩子也能夠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更好地與人合作。

有一個很考驗孩子是否能合作的情況,就是爸爸媽媽忙的時候,孩子能否配合獨立玩,或者獨立去做某件事情。如果能多給孩子幾個選擇,孩子的配合度就會很高。比如媽媽要打一個很重要的電話需要20分鐘,如果直接跟孩子說,你先自己玩一會,媽媽打個電話需要20分鐘,希望你配合一下。

我估計啊80%的孩子都不樂意,但是如果你跟孩子說媽媽打個電話需要20分鐘,這20分鐘你是願意堆積木呢還是玩立體書?電話結束了媽媽就能跟你一起玩了。只要你給孩子提供了選擇,足夠引起他的興趣,那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會配合。所以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合作,而是你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選擇空間。

3

公衆場合教會孩子遵守規則。

公衆場合教會孩子遵守規則,就是培養他的合作精神。孩子跟小夥伴有交集,最多的場所就是公園和遊樂場了。公園裏好玩的雖然多,但是孩子更多,狼多肉少,就會發生衝突,這種情況媽媽應該怎麼去引導孩子跟其他小夥伴合作呢?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小明想玩搖馬,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說,所以他就直接跑過去,一把把搖馬上的小朋友推了下來。接下來兩個小朋友打起來,如果小明的媽媽能提前告訴他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你能讓我玩一會兒嗎?就能避免這種矛盾。

如果兩個小朋友都想玩不相讓怎麼辦?

有兩條規則需要大家共同遵守。

第一先來後到誰先來的誰先玩,誰先拿在手裏的誰先玩。

第二,合適的時間,不能因爲是我先來的就可以霸着不放手,需要考慮別人的想法和需要,所以輪流是公衆場所的萬能法則也是小朋友理解合作規則的入口。

如果一堆孩子在一起,家長可以幫着建立一個非常好的輪流規範,衝突就會減少。

爸媽可以利用手機上的定時器幫助孩子們計時。這樣的方法不僅解決了小孩子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了生活的技能和解決矛盾的方法。自己的東西,主人有決定權,我可以跟你分享,也可以不跟你分享,而公衆的東西我們要遵守公共規則。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那就直接用行動說不。

小明的媽媽帶小明去公園玩,小明喜歡玩鞦韆,上去以後就不下來,別的小朋友也想玩,小明的媽媽就應該這麼做,第一次商量!你玩了好久了給別人玩下好嗎?如果小明下來了可以誇獎他是遵守規則的好孩子!如果小明不下來,第二次要求加強調:這是大家的鞦韆不是你的,別的小朋友也要玩,你再玩一分鐘就必須下來,如果小明下來了,爲孩子點贊,如果小明不下來,第三次強調要求:一分鐘到了,你下來吧。如果依然不下來,直接抱下來!當你只說不做的時候,不要期待你的孩子能夠遵守理解,應該用行動堅持到底,用不了幾次你就會發現孩子很容易合作了。

另外爸媽還要引導孩子去體會合作的快樂。

這種快樂有時候孩子自己發現不了,所以媽媽一定要多去點醒他。比如小明自己玩蹺蹺板,一點意思也沒有,要是兩個小朋友一起玩呢就能一上一下,玩的特別有趣。小明自己只能建造一個城堡,但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就能建造N個城堡。當孩子們發現合作能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之後,就會更樂於合作,進而鞏固強化了合作精神。

第四,多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能力。一個會關心他人的孩子自然就與人能合作了。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能力,主要依靠父母的示範作用,所以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堅持正面教育。

首先要孝敬長輩,關心老人。我們家的老人都在外地,所以假期基本上都是用來帶孩子回家看老人。每次回老家之前我都會跟女兒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情況,誰都喜歡什麼東西,誰需要什麼東西,然後帶着女兒一起去給老人選擇禮物,逢年過節的時候如果我們回不了家,也會一起給老人打個電話,問問家裏的情況,問候一下老人的身體,讓女兒對老人表達一下祝福。

其次是關心身邊的朋友。如果好朋友或者同事生病了,我會帶着女兒一起去探望,帶上合適的禮物,並提前教會女兒說一些祝福的話。所以女兒在上幼兒園之後也會特別關心他們班的小朋友,有時候會告訴我誰誰誰今天沒有來,想給他打個電話問一下,誰誰誰今天生病被提前接走了,想問問他好點沒。據老師反映,我的女兒在學校是配合度很高的,孩子大多數時候都會非常有愛心。

要給孩子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這對孩子是否有愛心,是否能合作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父母經常爭吵甚至打鬧,那孩子會經常處在一種恐懼憂鬱的環境裏,自顧不暇,哪裏還有精力去關心別人,更別談什麼合作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