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說大家要在一起搭積木,或者玩一個打仗的遊戲,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鼓勵孩子來制定一些活動的一些規則。我們家長常常會思考如何幫助孩子掌握一些交往的必要技能,如何提升自家孩子和小朋友建立友誼的能力,以及如何對待攻擊性的行爲等等。

我們家長常常會思考如何幫助孩子掌握一些交往的必要技能,如何提升自家孩子和小朋友建立友誼的能力,以及如何對待攻擊性的行爲等等。

塞利格曼和“ 幸福博士”迪納一起調查了一批大學生,想要弄明白幸福的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他們的結論是:“很幸福的人有很好的人際關係。與其他人相比,他們的愛情和各種人際關係都更好。”

很幸福的人在人際關係的各個方面——友情、親情、愛情方面的得分都更高,別人對他們的人際關係的評價更好,他們也更樂於與別人在一起。

兩年後, 塞利格曼和迪納總結了更多的研究, 肯定了人際關係與幸福的相輔相成:人際關係好的人更幸福,而幸福的人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比如樂於助人的人更幸福,同時,如果一個人處在更幸福的狀態時,他也更樂於助人。

孩子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的時候就開始。這種深入式的栽培會讓孩子慢慢地受益頗多。

低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想交一個朋友,但是在交往的過程中,他就會採取一些不當的做法:

比如說威脅,“你不跟我好,我就揍你。”

比如說條件交換,“你要是跟我好,我就給你一塊糖。”

還有一些抱怨,或者很霸道的方式。

這樣的交往方式很容易被別人拒絕,因此兒童要被同伴接受,肯定要經歷一些學習,要掌握一些技能。

怎麼與小朋友去接觸?怎麼樣維持和同伴的關係?發生衝突以後又怎麼解決?像這些交往能力的培養需要家長的具體幫助。

下面我就講一些具體的建議哈。

首先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學會禮貌待人非常重要。

禮貌待人是培養交往能力的一個基礎。這些禮儀的學習應該從小開始,從家庭生活的具體事情開始。比如稱呼長輩,從小要學習用“您”,長輩生日的時候要向長輩祝福,回家或者離家的時候記得打招呼。在對待比自己小的夥伴,或者弟弟妹妹,要懂得愛護和謙讓。

對同伴要有愛、誠實。別人跟你說話的時候,要學會眼睛看着對方,不要隨意地打斷別人的話。到別人家做客,不經過同意,不隨便翻別人家的抽屜,也不隨便拿走。有爭執的時候要學會禮讓等等。有很多這個很小的事情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禮貌待人培養的是未來,它是交往能力發展的一個基礎。

其次,我們幫助孩子學會和同伴一起玩

有時候看見別的小孩玩的挺熱鬧,但是自己的孩子加入不進去。

1

這時候要鼓勵和支持孩子積極主動的去參與。

比如教孩子說:“我很想跟你們一起玩,可以嗎?”

比如教孩子提出一些互惠互利的辦法。

拿出自己的玩具,說:“我有足球或者我有洋娃娃,我拿出來咱們一起玩,好嗎?”

再比如說:“你們踢球,我幫你們撿球好嗎?”

通過這樣的辦法,孩子通過一種積極主動的請求,願意爲大家服務,願意分享。用這種方法,他也比較容易加入小朋友的遊戲。

2

可是有時候孩子通過一些努力還是加入不了,怎麼辦?

這時候父母看着心裏不太舒服,常常就會說:“他們不跟你玩算了。媽媽跟你玩,爸爸跟你玩。”

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不僅使孩子失去了提高社會交往技能的機會,而且也抑制了他去跟朋友交往的這種願望。

3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小朋友特別想參加同伴的遊戲,比如說大家跳大繩,這個小朋友想參加,就會說我來幫你們搖繩,特別費勁得給大家搖繩,讓別的小朋友一個一個的跳。

這時候爸爸媽媽在旁邊看見心裏不太舒服,有一點心疼。覺得不值當。有的甚至還勸阻孩子不要去討好別人。那麼我想這種想法也不見得好。

我們要理解孩子們終究要走入社會的,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嘗試各種努力去積極的交往,爲將來長大了融入社會,更好地和別人合作打下基礎呢!

4

即便小朋友已經在一起玩了,也會發生一些問題。

比如說今天一起玩什麼?

有的小朋友可能會積極地提議,但是也有的小朋友會不同意那個提議,例如有的提議滾鐵環,有的小朋友說他不會滾,你們要都去滾鐵環,我怎麼辦呀?

這個時候作爲團隊裏的一份子,在談話的時候可以給一些其他建議,能夠打開一起商量的話匣子!

5

在玩的過程當中也有涉及到一些分工的問題。

比如說大家要在一起搭積木,或者玩一個打仗的遊戲,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鼓勵孩子來制定一些活動的一些規則。

孩子們必須要遵守這些規則來控制自己,這樣子這個遊戲才能玩起來,大家纔會從中間得到一種快樂。

6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有一些遊戲,必須要有人當指揮,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去領導這個遊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裏面跑龍套,可是我們要理解,在遊戲中能夠當一個組織者的確是很重要的。但當一個配合的人也很重要。不同的角色,對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養都有着不同的價值。

在這個這種遊戲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能夠輪流的來擔任不同的角色,來體驗不同的規則和責任。這樣也是培養孩子交往能力的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