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更願意在國內掏大錢了,2018年又是個奢侈品的豐收年

中國市場好,中國市場難。許多奢侈品牌2018年在中國賺了個盆滿鉢滿,但2019年的路可就沒這麼好走了。

記者|加琳瑋

2019開年前三個月,各大奢侈品集團陸續發出了過去一年的財務報表,幾乎都獲得了滿意答卷。2018財年,LVMH和愛馬仕業績增長了10%、開雲增長近30%.......因此,說是“得中國市場者得增長”,一點也不爲過。

根據全球管理諮詢公司貝恩(Bain & Company)3月19日發佈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奢侈品市場整體銷售額增速已連續第二年達到20%。其中,一些表現優異的女性和彩妝品類甚至突破了25%的增長,男性品類增速略低,但仍保持增長。

“中國奢侈品市場猶如一臺強大的機器,四臺增長引擎相互配合、馬力全開,爲整個奢侈品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該報告作者Bruno Lannes說。

他提到的“四個引擎”指的是,政府下調進口關稅和監管灰色市場導致的消費迴流、中國崛起的千禧一代消費羣、奢侈品牌對線上渠道和數字化發展的推動,以及迅速壯大的中國中產階級。

上海愛馬仕之家

消費迴流:更多中國人開始在內地買奢侈品了

受到各國匯率差異、奢侈品在各市場的不同定價,以及進口關稅的影響,許多中國人出境遊玩的重要目的都離不開買免稅奢侈品,因爲會更便宜。直到現在,中國消費者在海外的奢侈品消費都比內地多。

而根據貝恩預計,這個情況可能會在2025年得到平衡,甚至反轉。2015到2018年間,中國內地奢侈品消費佔比從23%增長到了27%,這個趨勢可能會在政策的加持下繼續延續下去。

2018年,政府下調了進口關稅,並加強了對代購和微商等灰色市場的管控,Louis Vuitton、愛馬仕、Burberry等品牌都相應下調了中國區的產品價格。此外,還從2019年1月1日起實行了《電商法》,代購和微商開始如履薄冰。

這些策略都讓中國消費者在內地買奢侈品的意願變得更加強烈了。

代購(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對於奢侈品牌在中國內地之外的市場來說,這絕不算是個好消息。例如Tiffany在2018年底的節日季銷量不佳,就歸咎於中國遊客買不動的原因上。

但貝恩認爲,奢侈品牌不用恐慌。中國消費者仍是全球最強購買力的羣體,爲全球奢侈品消費額貢獻了33%。因此,無論中國消費者在哪,抓住他們的心總沒錯。

圖片來源:貝恩《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

中國千禧一代:有房又有錢

過去兩年,“千禧一代(Millennials)”這個詞無數次地出現在奢侈品牌的策略、改革和財報中,因爲這羣23至38歲的消費者已經佔據奢侈品消費的重要部分。他們跟得上潮流、聽得懂熱詞、看得懂設計、酷愛創新和小衆類的產品,還特別願意在奢侈品上花錢。

這個能熟練使用社交媒體、熱衷交流的羣體,總有驚人的製造“爆款”的力量。凡是順應他們喜好的產品,總能成爲時尚界的焦點。百年歐洲時裝屋爲了贏得他們的心,也不惜大變風格,加入街頭風和運動風的款式。

LVMH去年幾度調整旗下品牌創意總監,也是爲了讓產品年輕化,符合千禧一代的需求。

Louis Vuitton在2018年3月任命Virgil Alboh爲男裝創意總監,現在他是時尚界最有話題性和最熱門的設計師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千禧一代的財力仍然有限,目前以奢侈品包袋、配飾、鞋履消費爲主,“快時尚的衣服配奢侈品的包”成了常見搭配。不過包袋、香水、彩妝一直是奢侈品牌業績的重要來源,用這些品類吸引千禧一代依舊無可厚非。

這個羣體甚至帶動了KOL產業的發展,網紅、明星帶貨如今成了所有品牌都不能忽略的營銷策略。

中國作爲奢侈品最大消費國,千禧一代也脫穎而出。除了引領潮流和時尚解讀能力,貝恩認爲,中國千禧一代還比其他國家的千禧一代有更大的消費潛力。

這個判斷來自於中國千禧一代的住房擁有率——70%,遠超全球38%的平均水平。而他們購買奢侈品的資金來源也相對牢靠,57%來自父母、38%靠自己的個人收入。

圖片來源:貝恩《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

數字化發展:奢侈品不高冷了,積極開拓線上市場

老牌時裝屋在過去總是高冷的,爲了保護品牌價值、抵制假貨、保留供應鏈的控制權,它們對電商十分謹慎。即便現在,Chanel也沒有邁出這一步。

但在電商紅利的驅動下,奢侈品牌的思想產生了變化,不但自己建立電商平臺,還與許多奢侈品電商平臺進行了合作。Chanel雖然只投資了奢侈品電商Farfetch,但也能看作是態度動搖、發展數字化技術的證明。

根據貝恩數據,2018年奢侈品的線上銷售額增長了27%,佔全渠道銷售總額的10%。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這些增長仍是以彩妝品類爲驅動,其他品類的線上滲透率仍然很低,例如不到5%的珠寶和腕錶。這意味着奢侈品在線上市場仍有巨大潛力,亟待更完善的佈局。

在中國這個電商發達的國家,奢侈品牌也非常活躍。《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認爲,目前中國市場的奢侈品電商已分爲明晰的四大渠道:品牌自營電商、京東和天貓等購物平臺、天貓旗艦店和微店等平臺旗艦店,以及YNAP、Farfetch、寺庫和唯品會等名品折扣網。

京東Toplife

天貓Luxury Pavilion

而現在,中國的電商平臺都在積極地尋求和奢侈品牌的合作,各自拉攏線上陣營。例如京東入股Farfetch和寺庫、歷峯集團收購YNAP、阿里巴巴和YNAP開啓戰略合作創建子公司、Farfetch又合併了京東的奢侈品購物平臺Toplife等。

驟然而生的多類平臺或許會讓消費者產生疑惑,認爲選擇太多,不知道何去何從。因此,貝恩把目前中國線上奢侈品平臺總結爲三類新興生態系統,即圍繞品牌官網的自營電商、阿里巴巴系奢侈品線上平臺和京東系奢侈品線上平臺。

戰火瀰漫,奢侈品在中國的線上戰役將會在未來成爲驅動增長、拉開差距的重要因素。而未來這些平臺如何打出差異化,也是奢侈品牌和電商平臺要思考的重點。

圖片來源:貝恩《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

圖片來源:貝恩《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

中國中產階級: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堅實基礎

雖說千禧一代是時尚風向標,但整體來看,中國龐大的中產階級纔是奢侈品牌在中國發展的信心來源。

貝恩過去的一項研究指出,到2027年,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會進一步壯大,約佔中國家庭總數的65%。這意味着,中國的市場份額也會隨之壯大,爲奢侈品源源不斷地提供新買家。

總結:奢侈品去年在中國很嗨,但2019年要小心

《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帶來的不止是好消息,還指出,奢侈品牌需注意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再加上高房價的壓力,消費者考慮到剛需資產因素,或許會減少奢侈品支出。所以2019年奢侈品市場可能無法再維持當前的增速,約爲10%。

此外,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奢侈品牌其實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中國業績排名前20的奢侈品牌中,增長超過25%與低於10%的品牌比例是1:2。

貝恩認爲,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是,在華經商成本正不斷提高,因此規模越大、知名度越高的品牌,越容易憑藉規模化經濟獲得優勢。因此,所有奢侈品牌都需要重視起產品更新、社交媒體和數字化營銷的投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