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削山填海”爲基層鬆綁減負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你開會我開會大家都開會”,下聯是“你發文我發文大家都發文”,橫批是“誰來落實”。這是基層羣衆對一些地方文山會海現象的辛辣諷刺。

不良文風會風的根源,主要在於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近年來,隨着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糾正“四風”持續深入,文山會海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在一些地方,文山會海反彈回潮,基層幹部疲於應對。近日,中央發出通知,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爲基層減負,整治文山會海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文山會海成基層重負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是各項政策的“最後一公里”。基層幹部本應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實、服務羣衆上,現實中卻被迫把大量時間花在會議和上報材料上——

“有些文件明明政府網站上已經發布了,仍要層層開會傳達,一級傳一級,一級抄一級,反反覆覆好多遍,用傳達代替落實。”西南某省的一位公務員抱怨,由於傳達會繁多,手頭工作時常被打斷。

收發文件一度成爲了部分基層幹部的主要工作。西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科級單位,2017年共收到市級部門和縣裏幾大班子的文件3831份,經過整合修改,該部門全年向鄉鎮發文642份,平均每天要接收處理十幾份文件,要制定下發兩份文件。

看不完的文件、開不完的會、弄不完的彙報、填不完的表……不禁讓人感嘆時間都去哪了?面對文山會海,一些基層幹部呼籲:讓我們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乾點實實在在、讓羣衆感到滿意的事吧!

秦巴山區一個僅有430多戶村民的貧困村,連村裏一些日常工作安排,也會制定出專門方案,以村黨支部紅頭文件形式下發給各村民小組,因爲上級要求這樣做。村支書說,本就不大的村子,原本召集村民小組長開個會,幾句話就能安排妥當的事,卻爲制定、修改文件花費了兩天時間。

爲了擴大影響力,少數單位還有意擴大發文範圍,還有的將本該由本單位發放的文件提請上級部門發放。“影響力大了,留給檢查人員的印象分也就上去了。”湖北省石首市一名幹部介紹道。

如果幹部每天都忙於開會,不是在開會就是在準備開會,哪有時間去落實工作?媒體報道,有一個鄉鎮政法委副書記一年開了280多場會,平均一個工作日超過一個會。鎮裏到縣城有近兩小時的車程,來回路上就得半天,再加上開會半天,一天開一個會,基本上就沒時間幹別的工作了。

不止是會多,“看規格、比規模”在一些地區部門甚至成了一種“潛規則”。會議範圍和對象被承辦單位有意擴大,一些本來不相干的會議,也要求一把手出席“陪會”。此外,重複開會、以會議落實會議的情況仍然存在,以此表示對上級要求“高度重視”。

“目前一些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能力不濟,把發文、開會當作抓落實的主要方式方法,甚至將其做成履職盡責、推卸責任的‘痕跡’,一些文件層層轉發、照抄照轉,很多時候並無新的實質性內容,完全是重複上級精神,造成基層幹部不是在看文件就是在籤責任狀、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東關街道東方家園社區黨總支書記袁紅梅說道。

顯而易見,如果有些上級部門熱衷於通過基層開了多少會、發了多少文來考察基層幹部的工作實績,那麼文山會海就會層層加碼,越到基層越嚴重。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有些幹部不是自覺遠離文山會海,而是樂在其中。

更可怕的是,文山會海還有溢出效應。有基層幹部表示,會開完後,一些領導不下基層調研,但雷打不動要看進度報表。日報、週報、月報,有的數據明明報過了,還是重複反覆要,“表哥表弟”由此產生。另一個“溢出”體現在時間差上,一些地方上午開會下午就要出經驗,今天開會明天就要總結做法,基層只能瞎應付。

在文山會海中,黨員幹部對此深惡痛絕、苦苦掙扎,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從某種程度上說,基層既是受害者,有時也對此推波助瀾。這一現象同樣值得警惕。

“工作乾的好不好,多問老百姓滿不滿意,有多少獲得感和幸福感,這纔是評價標準。”中央減負通知印發後,引起一片叫好,有網友直言,對這一舉措充滿期待,希望基層工作人員能夠騰出更多時間爲老百姓服務。

  “老病竈”緣何久治不愈

應該說,文山會海怪象由來已久。爲什麼多年來從上到下一直在痛批文山會海,而文山會海卻依然存在?

細究起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形式主義的慣性,不開會不足以體現重視、不整材料不足以彰顯政績,務虛的文山會海,替代了務實的下沉落實,結果陷入“整頓-反彈-再整頓-再反彈”的怪圈。二是解決文山會海的手段和方式容易陷入形式主義怪圈。比如這些年,不少地方推出了“無會周”制度,但大多治標不治本,約束不了濫開會、亂髮文的權力衝動。

文山會海反彈回潮,說到底,根源還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思想作祟,有些黨員幹部政績觀錯位,始終堅信“開會纔算重視,發文就是落實”。

而政績觀一旦錯位,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就容易忙於應付,重形式、輕實效,一頭扎進文山會海當中,唯臺賬是舉、以材料論英雄。

相聲《開會迷》裏有位“主任”,買一個臉盆也要開會,會上大講買臉盆的重要性,還“希望大家本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精神,進行討論!”生動地反映了形式主義在現實中的表現。

福建農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建平認爲,從治理手段上來看,面對複雜的治理事務,由於缺乏積極性和創新性,基層治理體系容易形成“會議依賴症”,以會議傳達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滿足於開會發號施令,使得文山會海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一些地方把“痕跡”當“政績”,片面追求材料的“顏值”和“厚度”,導致材料堆積如山。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對新問題、新矛盾,調研不足、學習不夠、方法不多,只能依靠不間斷的會議,動員動員再動員。一些幹部工作方式有問題,也就“開會、臺賬、考覈、驗收”四板斧,甚至“沒開會就不會工作”“沒發文就不會落實”。

要看到,形式主義在一些“太平官”那裏成了“護身符”。“我都在忙,你不能說我沒做事”“材料那麼高,我已經很用功”。劣幣驅逐良幣,在“太平官”的傳染下,一些優秀幹部也逐漸隨波逐流,變得不思進取。“什麼會該開,什麼會不該開?”缺乏對文山會海的界定標準,也助長了這種行爲。

中部地區某縣一位副鎮長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上級開會佈置一件事,我們就得抓緊開會、發文;上面要求做好3項工作,到我們這裏可能就得部署8項才說明重視,不開會不發文,一旦出問題那就喫不了兜着走。”

由此,整治文山會海,還要規範問責追責,爲擔當者擔當,杜絕壓力“甩鍋”,擰緊幹事創業發條,讓基層幹部真正能沉心思考,用心履職,專心幹事。

另外,一些幹部無法與時俱進,缺乏運用現代科技的意識和主動性,沒有充分認識到網絡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無法發揮其及時、便捷、交互等優勢,從技術手段上限制了自身無法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

  “削山填海”須見招拆招

整治文山會海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爲功。今年1月,《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再次指出文山會海既佔用幹部大量時間、耗費大量精力,又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強調說:“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應該看到,“削山填海”不只是某一級的事,而應是全黨上下齊心的綜合性治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杜治洲認爲,“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目的,他指出,在反腐敗鬥爭已經取得壓倒性勝利的當下,需要更加註重黨政機關工作效率和效果問題。

層層開會,層層發文,基層文山會海的問題,主要根源在上級。中央印發的減負通知也明確,從中央層面做起,層層大幅度精減文件和會議,確保發給縣級以下的文件、召開的會議減少30%-50%,中央印發的政策性文件原則上不超過10頁。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國務院及其部門要帶頭大幅精簡會議、堅決把文件壓減三分之一以上。

立硬槓槓壓縮會議文件,在當下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山東提出各級會議數量要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基層上報材料要壓減50%以上,文件原則上不超過3000字;安徽要求今年各級各部門會議數要同比減少10%以上。以上率下,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爲一級着想,文多會多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改革對基層的工作評價機制是關鍵,精準監督不可或缺。“一方面整治一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另一方面改變官員和地方政府的績效考覈導向。”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說。懲與治相結合,有利於壓縮文山會海生存空間。

破除“材料論英雄”的考評傾向,少依靠漂亮文字搞排名,多到田間地頭髮現問題,以羣衆口碑檢驗工作實效。如浙江省杭州市大力整飭文山會海等六大頑疾,明確“全市各級各部門一律不得以開了什麼會、發了什麼文作爲依據考覈基層”。

落到基層,破題“本領恐慌”和“會議依賴症”應該齊頭並進。實際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等,已經給出了具體的方法。抓落實何須坐而論道,帶着問題到一線去,與羣衆坐“一張板凳”解決問題,這遠比在會議裏苦思冥想更有效。

“削山填海”,還需科技助力。加快“互聯網+政務”在基層落地生根,真正把無紙化辦公系統和視頻會議系統用起來,建立集約化、系統化、扁平化的網絡政務平臺,通過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公共資源、拉近幹羣關係,也是解決文山會海反彈回潮的重要方面。

拒絕人人喊打的文山會海,還得每個黨員幹部齊心協力,對照自身,見行動、出實招、用真功。(本報記者 陳金來 通訊員 葉欣 馬劍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