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时,孩子对物品已经有了占有的欲望,不论是玩具还是零食都表现出极大的占有欲,对于自己的物品开始不愿与人分享。作为家长,在看到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强迫孩子分享,让孩子“慷慨”一些,实际上这很容易致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更不想要分享自己的东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开始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了。抓着自己的东西,一刻都不愿放下,生怕被人给抢走了。“这是我的东西,你不能碰。”“我的小车,别人不能摸。”“我的妈妈,不能抱”“我的……”当有人拿了碰了属于他的东西的时候,刚开始会给你警告,若是执意不听,那就要使出杀手锏,开始哭着抢回来。就算是玩具又大自己搬不动,还是使出吃奶的劲,给弄到自己觉得安全的地方。有时候你可能前一秒还在生气,后一秒被他的做法给逗笑。不过孩子这么小,怎么就这么强的占有欲呢?

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指出,孩子的占有欲是源于孩子不想让别人得到,对此,我们如果一味的说教,效果不会持久,他们很快还会那么做,而是需要把知识和爱传递给孩子,挖掘孩子内心深处深藏的美好。

其实,孩子占有欲,是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孩子在1-3岁之间会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并不能简单解释为孩子变得自私。关于孩子占有欲强主要有以下这些表现,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强烈占有欲的时候,家长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占有欲强的表现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和别的孩子玩耍,不会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打招呼就拿走。有时候还很乐意和别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不会觉得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有什么不妥之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开始有了“我”的意识,便开始从自我考虑问题,然后孩子便开始有了占有欲,但这种占有欲并不是自私。在家长看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第一反应不要过于激烈,首先要清楚这是孩子想要被呵护的暗示,要耐心进行教导。孩子的占有欲一般有两种:

1、对于物品的占有

在孩子的世界中,玩具当然必不可少,有些玩具虽然不经常玩,但是若有小朋友到家里和自己玩,并且没经过自己同意就玩起来,会表现得十分生气,然后说:“我的,你不能玩。”然后,两个小朋友因为一个玩具就吵闹了起来,场面顿时变得混乱,家长也会觉得有些尴尬。

此时,孩子对物品已经有了占有的欲望,不论是玩具还是零食都表现出极大的占有欲,对于自己的物品开始不愿与人分享。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成后,出现强烈的排他性,自己的东西不允许他人侵犯。

2、对于母爱父爱的占有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往往要先形成自我意识,然后才能由己及人,从“我”出发,慢慢知道有“你”、有“他”有别人,这也是符合认识论的。孩子的认知处于正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爱也有渴求。当看到爸妈抱其他的小朋友的时候,会不让父母抱其他小孩子,并且用手推别的孩子,然后要让爸妈抱自己。这种行为让人觉得可爱又无奈。孩子占有欲强的原因

在孩子1-3岁阶段属于占有欲最强的阶段,属于自己的东西受到损害,便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去保护自己的物品。除了天性使然下的占有,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以及认知环境会影响到孩子的占有欲。

1、缺乏物品归属概念

孩子的年龄尚小,对于物品的归属概念尚未明确。不懂得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在别人家玩时,要把别人的玩具带在身上,并且出现要带走的情况,以为这就是他自己的。宝宝对于自己喜欢的物品,可能在这个年龄段都觉得是自己的,不清楚自己拥有的东西是什么,不明白物品归属的概念。这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引导。

2、缺乏安全感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明白,自己所拥有的母爱和父爱是不会因为分离而改变,更不会因为抱了其它小孩子而减少。孩子不让父母抱其他孩子的行为是最直观的缺乏安全感的体现,需要父母去给孩子更多的爱,让孩子觉得安心。孩子的爱很单纯简单,只抱自己才是爱自己。因此孩子想要占有父母,让父母不能分享对自己的爱,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强烈的占有欲?专家指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孩子的这种占有欲会逐渐淡薄,直到减少或者消失,但是对于孩子的行为,家长也是应该去做一些引导的,如果持续强化孩子的占有行为,对于孩子的性格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孩子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喜欢据为己有,孩子对于这种行为习惯并不会觉得自己不正确。通过教育之后,孩子的行为习惯会逐渐改善,但是需要父母正确进行引导,不然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习惯。

1、不要压制要引导

作为家长,在看到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强迫孩子分享,让孩子“慷慨”一些,实际上这很容易致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更不想要分享自己的东西。在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压制的方法反而更不好使。适当地引导,温和地提示孩子,自己之前也有这种玩具或者零食,或者家里也有,现在拿的是别的小朋友的,这样有助于孩子减少对此物品的占有欲。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间接地让孩子认识到“属于我的”、“不属于我的”这样的概念,因此家长不需要压制孩子,让孩子一定要分享,只是引导孩子,让孩子逐渐有物品归属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2、试用交换法

通过交换物品,让孩子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也能够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白白得到。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孩子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避免孩子出现独占物品的行为发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减少孩子独占的心理出现。比如在平时孩子想要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其拿自己的玩具去和那个小朋友商量,能不能交换玩具玩一玩,双方都能够玩到新的玩具,并且还能够在玩的过程中懂得分享的美好。

3、尽快建立物品所有权观念

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尽早建立起物品所有权的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在别人家玩的时候,就算再喜欢也不能够带走。日常生活中,孩子想带走别人家的娃娃的时候,家长就要说:“这不是咱们家的,是属于哥哥的玩偶哦,只能在他家玩,不能带走的,你自己的在家里。”孩子在不愿和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时,家长可以说:“积木就算是让其他小朋友玩,还是属于你的,并且积木也不会变样,你们两个一起来玩,能够搭出更漂亮的积木。”在平时的话语中就让孩子明白物品所有权的观念,降低孩子的占有欲。

4、淡薄自我中心意识

虽然说孩子出现占有欲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自我意识过强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培养会产生不利影响。家长需要及时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什么不是自己的东西,在想要玩别人的东西的时候,需要提前和别人商量一下,征求玩伴的同意,不能够抢夺。在平时生活里,告诉孩子玩具是宝宝的,这件衣服是宝宝的,这件衣服是妈妈的,那件是爸爸的。洗衣服的时候可以说,宝宝的衣服需要妈妈洗一洗再穿……在日常话语中,让孩子明白我的和他的。

5、多参加团体活动,建立分享合作意识

想要孩子能够降低占有欲,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让孩子能够在团体中学会合作,建立合作团结的观念,明白分享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让孩子明白一些游戏,是大家一起玩的时候才更加有趣有意思,这样能够让孩子培养出良好的品格。比如,让孩子一起玩拍手游戏,一起搭积木,下棋等等。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知道分享的时候,可以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么一段占有欲强的阶段,但属于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家长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加以引导教育,让孩子学会分享,便能够使孩子的占有欲逐渐减少。对于占有欲过强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及时分析原因,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