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朋友在朋友圈里晒孩子以及孩子的作品,配文是:“小画家终于悄悄地对沙发下了手……”图片是孩子和沙发的合照,孩子笑嘻嘻地趴在沙发一端,沙发上是五颜六色的线条形成的一幅抽象画,孩子似乎很满意。

其实,当孩子在两岁之后,可能会出现在墙壁、沙发等空白的地方开始“创作”的情况。家中出现各种“鬼画符”,只要够得着,就有“创作”痕迹。孩子一开始画便才思泉涌,停不下来,空间有多大,画的范围就有多大。有时候还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在自己身上开始涂画,当家长看到家中到处都是“灵感”留下的印记时,心中难免会有些想要崩溃。

而孩子还嬉笑地问你:“妈妈,你看这个像不像一只大象?”很多父母可能会忍不住开始质问:“你看你到处乱画,把咱家弄成啥样了?”事实上,孩子并不是故意淘气搞破坏,只是到了“涂鸦敏感期”。

孩子爱乱涂乱画?可能是进入涂鸦敏感期了

曾有一位美术馆馆长说:“每个人生来都有创造力,但只有具行动力者能把它创造出来。成长中的小小孩,脑中也总是想着很多东西,但能力有限的他,只能把在脑中闪过的几千个念头,抓取某样,用他知道的方法表现出来。于是,给孩子一面墙,把他的灵感记录下来,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

因此孩子开始在物体上乱涂画,并不是坏事,家长应该开心宝宝进入了“涂鸦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出现意味着宝宝心智在不断发展,一般会从两岁开始,一直持续到五岁左右。孩子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进行“创作”,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创作”场地。

涂鸦是孩子眼睛、身体、手部肌肉动作协调的一项活动,可以增强孩子脑、眼对手的控制能力。罗恩菲尔德将涂鸦细分为四个阶段:随意涂鸦、控制涂鸦,圆圈涂鸦以及命名涂鸦。

1、随意涂鸦

涂鸦敏感期初期,孩子只是喜欢用画笔来记录一下自己的动作,并不是想要把自己看到的世界描绘下来。这个时期孩子的手部控制能力还未发育完善,因此这种随意涂鸦很随意,手部力量的控制因素很少,出现的涂鸦也较为凌乱。

2、控制涂鸦

当孩子进行随意涂鸦六个月之后,便会发现自己的动作和留下的痕迹有关联,在作品中有重复性的动作。孩子开始运用自己的手部力量,以及通过手眼协调能力来开始创作,对于动作开始有一定的控制意识。此时孩子的涂画,一般都是没有创作意图的,只是满足自身对于肌肉控制的感觉,通过不断练习来熟练控制手部肌肉。

3、圆形涂鸦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视觉经验不断加强,手眼协调控制能力不断发展,进入圆形涂鸦期。孩子会开始尝试更为复杂的动作,进而发展出画圆圈的动作,太阳、苹果等都成为很好的绘画物品。孩子通过控制自己的力量产生动作,随意改变线条,进而在绘画中建立与物体的关系。随着孩子不断成长,线条的的方向和强度都会得到不断变化。

4、命名涂鸦

孩子在这一时期会更富有创作性,大人此时不是询问这个东西像什么,而是鼓励孩子进行随意创作。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自信心,大人需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孩子认识到绘画物品和外界之间的关系,并且开始给自己所画的符号进行命名。此时孩子的创造力尤为显著,模式化很容易使其创作灵感逐渐泯灭。

对于喜欢涂鸦的孩子,家长别急着制止,先了解涂鸦对孩子的影响

有相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幼儿从来都是主动探索世界并主动地与外界交流信息的。

最开始孩子发育的是视觉神经,由于没有办法写字,因此通过涂鸦的方式与成年人产生一种沟通。在孩子乱涂乱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锻炼思维的过程。孩子通过看到的东西进行经验的积累,进而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进行表达,这一时期手眼协调能力,智力,创造力等都不断地得到发展。因此孩子乱涂画,有很多的益处,家长不应阻止。

1、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维基百科上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为:一种机遇概念工具及精神上技巧的人类精神现象而最终产生或发展为创意、启发及直觉的过程。

这一时期,孩子没有经过模式化的学习,自身的灵感来源于身边所见,能够通过自身思维随意进行表达。涂鸦看似是孩子无意识的乱涂乱画,却是孩子表达的自身的绝佳方式,能让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得到发展。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孩子的灵感,在孩子的涂鸦中可以看到无拘无束的自由。

学者罗素曾对孩子教授绘画做过研究,研究结论是大部分儿童在教授图案之后,都会丧失掉之前建立的认知与情感。因此,孩子乱涂乱画,大人不要进行干预,让其自由发挥,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2、促进孩子大脑智力发育

孩子的乱涂画的过程中,首先借助的是眼睛,手部的力量,然后用画笔画出脑海中的形象,需要会对物体产生记忆,然后思考如何画,对于形状等的认知都有锻炼。并且在此过程中手部的控制促进左脑发育,形状、色彩促进右脑开发,通过绘画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也能够在涂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3、有助于孩子表达能力提高

教育专家认为,涂鸦是孩子主动表现自己情感意愿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未来的独立性、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孩子的世界中,自我意识萌发时,自身的语言能力可能还在发展,能够通过涂鸦和父母进行沟通,表达自己。有时候孩子在画完之后,还会用一番让你觉得无厘头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画作。孩子会通过涂鸦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有心理学家还通过儿童的涂鸦,来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分析。

4、有助于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

从最初的随意涂鸦逐渐发展到能控制手部力量,再到圆形涂鸦,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乱涂乱画对孩子来说,相当于一种运动,能够锻炼孩子的手部以及各个肌肉的协调能力,为以后的画画、写字以及动手能力都能够打下良好基础。

熊孩乱涂画,家长如何巧引导?保护孩子创作灵感

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涂鸦对于孩子来说是具有创造性的,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而不是阻止孩子乱涂画。孙俪就曾在网上晒自己孩子在墙上涂鸦的照片,说家里的墙壁就是孩子的画板。她曾试图阻止孩子涂鸦,但是被超哥阻止了,还说,不要影响孩子创作,墙纸可以换,可是灵感抹杀掉就没有了。因此家里后来有很多限量款的涂鸦家具。那家长如何巧妙引导,守护孩子的创作灵感呢?

1、给孩子充分发挥的自由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儿童美术不同于青年、成年的美术教育,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的方法、思想的方法和感觉的方法。反对临摹,主张儿童自由创造,认为涂画是幼儿表现自我的方式之一。

首先在孩子很有兴致画出自己喜欢的画作时,家长应该给予肯定的回应。家长的态度,能够鼓励孩子的涂鸦活动,让孩子能够放心地进行自己的创作。

其次家长不要总是对孩子的画作进行评价,以像不像来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重要的是孩子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锻炼了自身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然后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绘画的内容,比如,可以说“这个车好长,宝宝想要坐车去干嘛呢?”然后孩子会表达自己画作真实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画作是感兴趣的,作画也会更有信心。

2、自身不干预孩子涂画

孩子的小脑袋总是会冒出天马行空的想法,他们不拘泥于大人固有思维中的条条框框,这是他们的天性和优势,千万不要因为“教孩子画画”而追悔莫及。

其实支持孩子涂鸦的家长不在少数,周董第一次发现女儿在墙壁上的涂鸦时,竟然跪在地上傻看了半个小时,也经常在网上晒女儿的涂鸦作品。

孩子自身有对于世界的看法,家长不需要教给孩子相应的规则,可以让孩子随意发挥。家长不要想着要提高孩子的绘画水平,就去教孩子画画应该是怎样的步骤进行,这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创作能力,进而扼杀孩子的灵感。

在颜色的发挥上,孩子也可能会跟随自己的想法进行发挥,家长不必在意孩子把树叶画成黄色,把太阳画成蓝色,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探索,进行创作的时候,家长就静静观看就好了。

3、带孩子开阔视野

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作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孩子的绘画反映出他们的肌肉协调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孩子的创作也来源于生活的经验,把脑海中记忆的事物,通过画笔来呈现出来。涂鸦的内容不论是高楼车子,还是山河都是孩子对于生活本身的体验。父母在空闲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丰富视野,看到更多的东西,丰富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画出心中的世界。

当孩子的视野丰富起来的时候,他呈现的东西也会更加丰富多彩,从最初的无序的线条,到一个神奇的世界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表达,灵感留下的痕迹。

在孩子在墙壁上乱涂画的时候,不要因为担心这些“鬼画符”会让家里的墙壁变得不好看,就加以阻止。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家长不如专门给孩子贴上墙纸,让孩子自由涂画,守护他们的创作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