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永安鄉三角村下鄉時,習近平看到種棉能手馮玉明正在地裏忙碌,他把自行車一支,就朝馮玉明老人走了過去,一把握住馮玉明的手,謙虛而又誠懇地說:“馮伯伯,您好,我今天是來跟您學習種棉花的。他第一次去西兆通大隊調研時,大隊幹部正聚在一起開會,當習近平站在門口時,大部分人並不認識這個身穿軍裝的小夥子,一位曾見過習近平的大隊幹部認出他後,趕忙走過去說:“習書記,你怎麼來的。

原標題:習近平的一個問題,曾讓這位省委書記鬧個大紅臉

[學習小組按]

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曾回憶他在廈門當市長時的一個往事,有一次去北京開全國兩會,習近平見到他時問了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到廈門當的市長?同安的軍營村現在怎麼樣了?”

劉賜貴很不好意思,當時整個臉都紅了,實話實說自己還沒有去過,他沒想到習近平當年在廈門短短3年時間,連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都去過了,更沒想到過了那麼多年,習近平對廈門基層的百姓仍然如此牽掛。要知道30多年前,這個軍營村道路條件很差,從同安縣城到軍營村只有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開車要2個多小時才能到。就這樣一個地方,習近平先後去了兩次。

“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從正定開始,習近平總會去那些不易去的犄角旮旯,因爲他最想聽的是羣衆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

任職第一件事就是調研

剛到正定的前3個月,習近平對工作基本沒有什麼表態,而是集中精力到各個鄉鎮走走、看看、問問,熟悉正定的實際情況。

習近平調研不喜歡“打招呼”,而是直接下鄉、下廠、入戶。他第一次去西兆通大隊調研時,大隊幹部正聚在一起開會,當習近平站在門口時,大部分人並不認識這個身穿軍裝的小夥子,一位曾見過習近平的大隊幹部認出他後,趕忙走過去說:“習書記,你怎麼來的?”他說:“我從河灘過來的。”大隊支書見縣委書記來了,喫了一驚,因爲公社沒有接到通知,也沒人告訴大隊,習近平騎個自行車直接就來了。

習近平看大家在開會,就說:“我到你們農場去看看”,“你們開會,找個人領我去就行”。沒有任何干部陪同,習近平問種植技術,問疾病防治,問棉花產量……把方方面面問了個“底兒掉”後,騎上自行車就走了,沒喝一口水、沒喫一口飯。

習近平調研也喜歡“打招呼”。去永安鄉三角村下鄉時,習近平看到種棉能手馮玉明正在地裏忙碌,他把自行車一支,就朝馮玉明老人走了過去,一把握住馮玉明的手,謙虛而又誠懇地說:“馮伯伯,您好,我今天是來跟您學習種棉花的!”這句話也並不是客套,習近平後來確實跟着馮玉明學習種棉技術,並全縣推廣種棉花的經驗,使全縣產量有了新的提高。

習近平喜歡跟各種人打招呼,而且平易近人,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只要一接觸,“很快就忘記了他的出身背景和領導職務,會和他成爲朋友”。那時習近平的口頭禪就是:“走,我們去跟誰聊聊。”不僅自己帶頭下基層,習近平還要求正定縣委常委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深入基層。

先調研再發言,把基層跑個遍,這是習近平在後來執政的寧德、廈門、福州、浙江等地一貫堅持的做法,不僅摸清了情況,還交了很多各行各業的朋友。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要防止爲調研而調研,防止搞‘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式的調研,防止扎堆調研、‘作秀式’調研。”習近平在調查研究中非常注重實效,善於挖掘問題背後的根源。

習近平是怎麼發現正定是個高產窮縣的呢?有一次,習近平還是去三角村調研,見田裏幾十個人正在鋤地、間苗,習近平拿起鋤頭、擼起袖子就跟老百姓一起鋤地,農民們一看,來了個陌生的年輕人一起幹,很高興,幹得更是熱火朝天。活幹完了,圍坐一起抽菸喝水時,大家才知道這個小夥子是從縣委來的,是向大家徵求意見的。農民們就提到了三角村糧食產量雖然高,但每年交的提留比較多,這樣一來老百姓的生活就比較苦,當時甚至還有農民偷着到外縣換紅薯幹喫的情況。調研後,習近平就向上級反映這個情況,當年全縣糧食徵購任務減少了2800萬斤。

“那樣一個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記你幾代。”壽寧縣地處寧德東北部,馮夢龍形容其“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老百姓的話講就是“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而習近平去過三次的下黨鄉, 則是壽寧最邊遠的山鄉,素有壽寧的“西伯利亞”之稱。

“地委書記我是第一個去的,縣委書記是爲了給我打前站纔去的。”習近平第一次去下黨,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當場拍板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多萬元用於建設水電站,儘快解決羣衆生產生活、用電問題。鄉幹部激動得幾天幾夜睡不着,習近平則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下黨之行,時隔三十年後,當得知下黨鄉脫貧的喜訊時,習近平專門給鄉親們回了封信,對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還記憶猶新。

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後,習近平在寧德提出了“滴水穿石”和“弱鳥先飛”的發展思路。同樣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習近平在浙江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八八戰略”。

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

“去嘎查,路怎麼走?”

“給我指指路。”

今年兩會上,面對牧民們的邀請,習近平關心的是草原上的出行難,小組梳理習近平在國內的足跡發現,他去的地方往往是一些偏僻難行的地方:河北的駱駝灣村、甘肅的布楞溝村、湖南的十八洞村、安徽的大灣村、青海的班彥村、山西的趙家窪村、四川的三河村……

“我到過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廣西、西藏、新疆等地。”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西北邊陲到雲貴高原,習近平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2018年春節前夕,黨的十九大後,考察脫貧攻堅的第一站,習近平選擇了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還沒去過的大涼山深處,7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坡陡彎急,車行近2個小時。當翻過一座海拔3200米的山峯後,習近平乘坐的汽車駛離省道,沿着小路開進大山深處,這段幾公里的山路,足足顛簸搖晃了20多分鐘。

習近平步行進村,和村民圍坐在火塘邊聊家常,一位彝族老人以前總生病,她以爲是有鬼附身,習近平說,過去的確是有“鬼”的,愚昧、落後、貧窮就是“鬼”。這些問題解決了,有文化、講衛生,過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驅走了。

時間不等人,距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還有不到兩年。今年兩會上,習近平強調脫貧工作是“行百里路半九十”,“不要搞那些急功近利、虛假政績的東西。”

一個月後的4月15日,習近平一早從北京出發,乘飛機抵達重慶,再轉火車、換汽車,翻山越嶺,歷經7小時,當他來到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走進已脫貧戶馬培清家時,已是下午五六點鐘。

“換了三種交通工具到這裏,就是想實地瞭解‘兩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

“這次到重慶來,就抽查你們一個點。”

習近平說,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也要看到真貧。只有看到中國貧困的真實狀況,我們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習近平說:“我們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黨,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長,我們肩負的責任很重,這方面不能有一勞永逸、可以歇歇腳的思想。”

談到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對一句古語印象特別深刻:“善爲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飢寒爲之哀,見其勞苦爲之悲。”

這些年,這句話始終縈繞在習近平的心頭,所以,當有人問他,當選中國領導人時是怎麼想的?他的答案脫口而出: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央視新聞、學習時報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