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就是个自然现象

阶层固化自古就有之,本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只是文人多了,问题就突显的比较严重了。如果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真正能固化千年的阶层在哪呢?大约都在每一次朝代更替中成了沧海桑田。

历史的痕迹反倒更倾向于:当阶层固化到一定程度,矛盾变得不可调和,便会引发迭代,阶层与资源重新分配,于是新的阶层产生,他们继续努力地寻求固化。于是乎,人类社会继续进入下一个轮回。

但有意思的是,但凡是人,如果自己有幸到了优越的阶层,都会热爱固化的阶层。古人上京赶考,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从此改变命运。假若功成名就之后的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为了什么?巩固自己的阶层。

于是乎,社会就总在打破阶层与巩固阶层之间不断循环。往远了说,有历朝历代的更迭变换,放眼当代,互联网时代的冲击,时代浪潮滚滚而来,人随潮涨或潮落,那便是每一代人的命数。

但无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才逐渐演化出了趋向平衡的各种阶层,但同样,这些阶层也一样不断会被时代冲击。阶层固化可以说是就是个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而冲击固化阶层,也同样是个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

教育公平不是灵丹妙药

教育公平大约是这些年才被说得特别热的词,尤其在国家大力提倡之后,随着近几年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被渲染得如火如荼。

不可否认,教育公平是件好事,尤其在我国教育逐步推进普及之后,教育让很多人避免了厄运的循环。但如果深究起这个词,却是个实实在在站在弱者角度的造词,说得好像拥有了与相对富裕的人群有了同样的资源,普通人就一样可以好好利用一样。这隐藏的潜在假设,虽单纯美好,却也有点过于简单粗暴。

有时候我常常会疑问,为什么在互联网已经逐渐普及的今天,各种免费教育资源轻而易举可以得到,但拿着智能手机的很多人,却更倾向于刷抖音、看视频、闲聊与传播谣言度日,而非不断学习呢?

这真的是教育资源没有公平的原因吗?如果教育公平,就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为何同一个学校里,大家享有同样的老师与教材,却总会有差生与优生的区别呢?

或许,我们有时候可能太过于强调某些得不到资源的坏处;又或许,我们只是太习惯将很多不好的结果,归因于“不公平”这个词罢了。

决定阶层的,是观念,而非财富

每一个时代,都有寒门突破的渠道,古有科举考试,近有下海经商,更近一点的,还有人靠着自拍或直播,成了网红,带货无数。

但究竟阶层到底是什么?何为寒门,何为贵子,说实话,似乎也很难有人可以给出精准的答案。如果实现了一个亿的小目标,就不是寒门了吗?其实我们也说不清。

于是,有人悲观不断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也有人一脸嫌弃说“富不过三代”,但实际上多半出于自己的猜测罢了。

普遍情况下,我们很难逃离自己原生的家族及社会环境。也不排除有人时来运转,如回迁赔偿,忽然一下财务自由了,却也可以一夜豪赌迅速回到自己原有的生活。所以才有人说“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我们太习惯用财务来判断阶层,而总把教育当成获取财务的阶梯,才会不断陷入阶层的诅咒当中。可实际上,决定阶层的,从来不是财富,而是观念。

但观念,偏偏却是最难以教育的事情。

我们常常会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实际上,也正是源于某些层次的人,虽状况可怜,但也对可怜的状况满怀无限忠诚。即便给予其教育公平的环境,某些“乡巴佬”也依然会是“乡巴佬”,因为如果没有从内而发的观念改变,是根本不可能改变命运的。

奋斗者,因秉持的观念与普通人不同,所以才能即使身处厄境也可以扭转乾坤;思维懒惰者,即便有幸家财万贯,也同样会顷刻贫穷;更多的,不愿意拼也不愿意放弃贪念,所以不断要着“公平”。

只愿世人越来越看重行动,而非不断讲着“阶层”。

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我是“云麦大鹏”。

如果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我们一起探讨。

往期精彩回顾:

两种人生,你选择哪种?

成年人的世界不是零和游戏,非他即我,非黑即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