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帶孩子的媽媽們聊天,一位寶媽說:“本人比較笨,不會帶孩子。長輩說我可以和孩子說說話,但是我不知道說什麼。孩子已經三個月大了,知道玩兒了。作爲新手媽媽,該如何和嬰兒相處、互動?”

這位寶媽的迷茫,是不是你也有這種感覺?

面對一團“小肉球”,不哭不鬧,安靜地躺在牀上自顧啃手指,感覺不知道說什麼,包括我當時也是如此。

可能很多人會說:“孩子這麼小,能聽懂啥?”

如果這樣認爲,那就錯了。

孩子小並不代表孩子沒在聽,他只是不懂不會說而已。從小跟孩子多說話,有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育。

如果不會,寶媽寶爸們可以學。

爸媽學會跟嬰兒說話、互動尤爲重要,而且越早越好。

沒有人天生就會,也沒有人天生就是“爸爸媽媽”,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育兒知識,讓孩子從小在愛的撫養中長大。

著名的心理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說:“有愛的撫養,就是要有言語,要跟嬰兒說話、交流、互動”。早期沒有在言語交流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也是不怎麼愛說話。爲什麼要跟嬰幼兒說話,交流、互動呢?

在《意義深遠的差距》一書中,來自美國堪薩斯大學的認知社會學家哈特與里斯利,把語言詞彙的功能標註爲“事務型談話”和“其他談話”。

“事務型談話”,實現了生活中要做的事情,並向前推動生活。

而“其他談話”,則是自發的“閒談”,屬於錦上添花。

比如:“這棵樹真大呀!”“冰淇淋真好喫!”“媽媽的小男子漢是誰?”等等這些。

需要提醒新手爸媽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大腦進行豐富發育的必要營養素,包含在“其他談話”中。

哈特與里斯利將這種母親與孩子間的語言互動,稱作“社交舞蹈”。

媽媽和孩子互動中的每一個步子、每一個反應都增加了語言的複雜性,而這種複雜性又會進一步加強孩子的智力發育。

新手爸媽一定要抓住機會跟嬰幼兒多說話。

聊到和小嬰兒說話的話題,一位朋友說:

以前我也認爲嬰兒什麼也不知道,覺得和嬰兒說話傻爆了,直到我自己有了兒子。

兒子出生第二天在醫院檢查,就能分辨出我的聲音。

因爲懷孕時喜歡跟老婆聊天,孩子記得了我的聲音。出院回到家後,兒子喜歡尋找聲音的來源。

聊天時必須要讓他看到是誰在說話,如果看不到說話的人他就開始鬧。半個月大的時候,我爸發現他對我們的語調有反應,我媽不信。然後我爸假裝批評我兒子,然後兒子哇地一聲哭了。

通過觀察發現:同樣是4~5個月的嬰兒,花費心思帶過的嬰兒,反應更靈敏,神情開朗,也更好動一點;那些沒有大人與他互動的孩子,神情仍是混沌一片,大人對他說話,永遠是一副沒有回應的神情。

可見,嬰幼兒時期,如果大人能與孩子說話、互動,孩子智力明顯感覺不一樣。

我們如何跟幼小的嬰兒說話、互動呢?

很簡單,就從我們的生活入手,從你與寶寶有親密接觸時開始,比如換尿布,洗澡穿衣等,下面大賽爸爸把具體要怎麼說的內容呈現給家長朋友們,在家裏就可以現學現用啦。

· 換尿布的時候,此時跟寶寶說話是最有感覺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說:

“媽媽來給你換尿布拉。看看,都溼透了。聞聞,臭死了!”

“來吧,寶貝我們換片新尿布。”

“你看看,不溼拉。來摸摸,是不是又幹又軟。”

“換了是不是舒服多了?”

“來吧,現在換上你可愛的粉紅小褲子。”

“不管你尿不尿牀,寶貝,媽媽都愛你。”

這些話,在大人聽來是不是很無聊?

雖然聽起來很無聊的話,但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大腦正在吸納父母的話。

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說,有助於寶寶的大腦的開發和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

· 洗澡、脫衣、穿衣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說:

“來吧,寶貝,我們洗澡的時間到了,媽媽現在要幫你脫衣服了喔”

“你準備好了嗎?”

“媽媽先幫你解開衣服上面的帶子,因爲我們穿的是和尚服,這個帶子長長的,細細的。”

“喔,不哭不哭,我們一會就好了。”

“好啦,衣服脫好了,我們馬上開始洗澡。”

“寶貝,水是不是很舒服?”

“好啦,我們洗完澡啦,現在要準備穿衣服了。”

“寶貝,今天我們要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呢?”

“看,媽媽給準備了白色的衣服。”

“漂亮吧?”

“我們先開始穿左手,然後右手,恩恩,是不是很舒服?”

總之,要儘量說得豐富一點,寶爸寶媽們,也可以自己去想,按照這樣說下去,天天都有講不完的話。

洗澡脫衣服時如果寶寶哭,家長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用語喔。

· 給孩子撫觸保養時,我們可以這樣說:

“寶貝,我們現在開始按摩了喔。”

“那媽媽,先打點乳液,怎麼樣?”

“寶貝,現在正式開始啦!”

“先按摩臉部,我們的小臉蛋”

“你的手肉肉的,媽媽超級喜歡。”

“做做運動吧!”

有的孩子不喜歡撫觸,此時可以給孩子唱唱健康歌,總之,得把寶寶侍候舒服了,孩子日後會給你驚喜的。

除此以外,在幫孩子剪指甲時,也可以跟孩子說話,互動聊天。

內容形式差不多,爸爸媽媽們可以多想想要怎麼跟孩子說,不會的呢也可以直接按這樣說。

這些具體和寶寶說話互動的內容,希望大家好好收藏,尤其是新手爸爸媽媽們。

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當你一邊幹活一邊跟孩子絮叨手上的活時,成年人是無法忍受的,這麼小的孩子能聽懂啥?

但這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講述卻是讓孩子沉浸在語言環境的好方法。

很多孩子能早早地說話,正是得益於他們的父母或撫養者經常講這樣的“廢話”。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到了該說話的時候,卻不怎麼說話,那就要首先檢查和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跟孩子說話交流、互動得太少了呢?

如果你的孩子2-3歲了還不會說話,或者說話說不清楚,請關注“大賽爸爸說”,我們爲你提供解決方案,讓孩子早日能開口說話,說清楚話。

關注“大賽爸爸說”,專注探討兒童發育遲緩、孤獨症譜系障礙和家庭康復訓練,傾聽您的困與惑,解除您的育兒焦慮,私信“大賽爸爸說”,爲您答疑解惑。歡迎加入大賽爸爸的圈子,共同探討育兒路上的感悟與體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