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語言能力偏弱,對着他講話好像聽不明白?教給她很多遍的簡單語言,她也學不會?即使一些熟悉的場景用語,她也不會用?讓她做一些事情,她卻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這些情景,家長應該或多或少遇到過。這些反應和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偏弱有關係,多聽多練,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改善這些情況。

但家長也不妨試試通過變化自己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孩子“聽的懂”的方式去說,用孩子聽到後能明白怎麼做的語言去說,以這樣的交流方式來對孩子的理解和表達產生積極的作用。

下面我們介紹4種適合與孩子交流的小技巧。1.使用簡潔的語言

家長要改變用語習慣。使用簡潔的語言,儘量使用祈使句和陳述句,減少對孩子的提問,切忌使用反問句,也不要用隱喻等方式表達。

面對語言能力和理解力偏弱的孩子,過長、過於複雜的句子會讓孩子難以理解,信息量過大的句子就像是很多橘子同時拋向孩子,孩子不知道該接哪個。同樣,複雜的語言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麼理解,也就難以對家長的話做出正確的反應。

在家長向孩子提要求的時候,把要求表達爲簡單的動詞+名詞。例如,孩子在玩,家長希望孩子洗手喫飯,不要說“過來衛生間洗手,然後坐在凳子上,我們要喫飯啦”這樣的複雜句子。換成“洗手,坐凳子,喫飯”,這樣對孩子說,就更容易被孩子理解,更容易回應家長的要求。

當然,語言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着孩子理解力的提高,適當增加一些較複雜、變化較豐富的語言,孩子對語言的把握也會越來越好。2.使用有層次的語言

在教孩子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選擇用有層次的語言,也就是用有邏輯的語言,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

比如家長想教孩子在小馬桶上廁所,就可以按照流程順序來進行。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寶貝想便便,來到小馬桶前,脫下褲子,坐下來。”

在教孩子的時候,還可以藉助相關的圖片教具(閃卡類),讓孩子看到每個過程會用到的東西,需要做的事情,這樣來加深孩子的理解。

3.減少“不”的使用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儘量減少否定句的使用,也就是減少“不”字的使用,換做用正向的語言表達。

比如,用“安靜等待”代替“不要亂跑”,用“輕輕的抱我”代替“不要打我”,“收好玩具”代替“不要亂扔玩具”,“花園玩球”代替“不要在家玩球”,“坐好”代替“喫飯不要亂動”等。

因爲表達能力較弱的孩子,理解力也可能相對較弱,可能分不清“不要做什麼事”的意思。家長對孩子說“不要亂跑”,她能聽到的信息更多的是“亂跑”,而不是家長本來希望她安靜下來的意思。4、避免一句話

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盡力避免這樣一句話“我告訴過你多少次了?”。

每當孩子一次次重複犯同樣錯誤的時候,家長着急煩躁的時候,難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這句話是孩子最害怕聽到的。

孩子聽到“我告訴過你多少次了?”這句話,除了會感覺到害怕,她可能還會覺得內疚,她會認爲自己又做錯了事,又讓家長傷心和難過了。次數多了,孩子還會失去信心。

家長要說孩子聽得懂的話,說讓孩子更容易理解的話,不說讓孩子難過的話。這樣,家長和孩子的日常交流會更有效,孩子的行動與表達能力也會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