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行拳时,能体会到四肢未梢与头顶有气机流动之感,小腹有气机收敛之应,此正是拳经中所言气沉丹田,虚灵顶劲与形与手指之初步也。以循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举例吧,“虎坐抱球”聚气纳形,“龙形托掌”化气布于周身(四肢与头部),接着再“虎坐抱球”把元气收于丹田。

以前说过,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分野在于循经,只有内力循经之后才能形成完整的循环,从而周行而不殆,历久而不散。这也是宗风里所说的一得永得,永不退转之效用。

然而循经之妙,非轻易可得,需要师父通灵(佛教密宗称之为灌顶),再努力修行方可入门。当然这是按旧传宗风的要求,实际上现代社会上很多人把偶尔出现的循经现象也称之内家了,这是不得真传之故。

循经在古代是不传之秘,对于修习者的身心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要心性纯静,元气充足方可验证。现代人由于娱乐太多,心性多浮躁,元气亦不足,单单只是潜气内循都很难体验得到,更别说太乙循经了。

我见到很多人练拳多年,仍处于活络气血,抻筋拔骨的阶段,此是修行不得法之故。习拳之初,不管站桩还是行拳(注:传统宗风中,行拳之法是反复演练,是动桩之法),因筋骨未展,气力不足,练武与体育运动是差别不大的,所以古代很多老师教弟子习武,也多以操练肌肉筋骨之法入门。

早期我们看到的《少林寺》电影,每天和尚们都要挑水,砍柴,扫地,这既是强壮体魄之功,也是磨炼心性之法。现代呢,门派多已经消失,再也没有传统的这种师徒相传习俗了,多是直接教授功夫。

通过练习功夫,经过打磨力气,强壮筋骨的阶段,人的体魄,气血日渐充足,如果是真正的内家功夫,在习练的时候,自然会出现潜气内循。就是练功的过程中,四肢百骸和小腹会有气流感出现。

古人有道修八脉,武练正经的说法。武功的技击,主要是以四肢和头部为主。人的十二经汇集于手和足,以及头部。想练好武功,就得把十二正经给打通了,使元气能灌注到这些位置,这是武练正经的由来。

拳经里有气沉丹田,虚灵顶劲之言,亦有形于手指之论,此合于内家拳之理。形手手指是指气力由脚起,发于腿,经腰背而运于掌指(另有分支上升于胪腔),此是升发之功。另有收降之法,则是由指、掌、肘、肩经胸下于小腹(头顶同时有元气下降于丹田),沉于涌泉。

以循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举例吧,“虎坐抱球”聚气纳形,“龙形托掌”化气布于周身(四肢与头部),接着再“虎坐抱球”把元气收于丹田。这样一来,真气就在小腹丹田与周身不断地聚散,而有“气宜鼓荡”之用。

这种一升一降,一开一合才是真正内功修炼之法。如果修习多年,始终像是体操锻炼一般,没有内在的体会,那么就有问题了。要么是心没有沉静下来,不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要么就是所修功法不真,流于形式。

如果行拳时,能体会到四肢未梢与头顶有气机流动之感,小腹有气机收敛之应,此正是拳经中所言气沉丹田,虚灵顶劲与形与手指之初步也。当然如以宗传而论,气沉丹田、虚灵顶劲是很高深的境界了,这是是仅以泛化于俗而论。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第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第19代传人 凌霄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