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行拳時,能體會到四肢未梢與頭頂有氣機流動之感,小腹有氣機收斂之應,此正是拳經中所言氣沉丹田,虛靈頂勁與形與手指之初步也。以循經太極拳的“野馬分鬃”舉例吧,“虎坐抱球”聚氣納形,“龍形託掌”化氣佈於周身(四肢與頭部),接着再“虎坐抱球”把元氣收于丹田。

以前說過,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分野在於循經,只有內力循經之後才能形成完整的循環,從而周行而不殆,歷久而不散。這也是宗風裏所說的一得永得,永不退轉之效用。

然而循經之妙,非輕易可得,需要師父通靈(佛教密宗稱之爲灌頂),再努力修行方可入門。當然這是按舊傳宗風的要求,實際上現代社會上很多人把偶爾出現的循經現象也稱之內家了,這是不得真傳之故。

循經在古代是不傳之祕,對於修習者的身心都有比較高的要求,要心性純靜,元氣充足方可驗證。現代人由於娛樂太多,心性多浮躁,元氣亦不足,單單只是潛氣內循都很難體驗得到,更別說太乙循經了。

我見到很多人練拳多年,仍處於活絡氣血,抻筋拔骨的階段,此是修行不得法之故。習拳之初,不管站樁還是行拳(注:傳統宗風中,行拳之法是反覆演練,是動樁之法),因筋骨未展,氣力不足,練武與體育運動是差別不大的,所以古代很多老師教弟子習武,也多以操練肌肉筋骨之法入門。

早期我們看到的《少林寺》電影,每天和尚們都要挑水,砍柴,掃地,這既是強壯體魄之功,也是磨鍊心性之法。現代呢,門派多已經消失,再也沒有傳統的這種師徒相傳習俗了,多是直接教授功夫。

通過練習功夫,經過打磨力氣,強壯筋骨的階段,人的體魄,氣血日漸充足,如果是真正的內家功夫,在習練的時候,自然會出現潛氣內循。就是練功的過程中,四肢百骸和小腹會有氣流感出現。

古人有道修八脈,武練正經的說法。武功的技擊,主要是以四肢和頭部爲主。人的十二經彙集於手和足,以及頭部。想練好武功,就得把十二正經給打通了,使元氣能灌注到這些位置,這是武練正經的由來。

拳經裏有氣沉丹田,虛靈頂勁之言,亦有形於手指之論,此合於內家拳之理。形手手指是指氣力由腳起,發於腿,經腰背而運於掌指(另有分支上升於臚腔),此是升發之功。另有收降之法,則是由指、掌、肘、肩經胸下於小腹(頭頂同時有元氣下降於丹田),沉於湧泉。

以循經太極拳的“野馬分鬃”舉例吧,“虎坐抱球”聚氣納形,“龍形託掌”化氣佈於周身(四肢與頭部),接着再“虎坐抱球”把元氣收于丹田。這樣一來,真氣就在小腹丹田與周身不斷地聚散,而有“氣宜鼓盪”之用。

這種一升一降,一開一合纔是真正內功修煉之法。如果修習多年,始終像是體操鍛鍊一般,沒有內在的體會,那麼就有問題了。要麼是心沒有沉靜下來,不能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要麼就是所修功法不真,流於形式。

如果行拳時,能體會到四肢未梢與頭頂有氣機流動之感,小腹有氣機收斂之應,此正是拳經中所言氣沉丹田,虛靈頂勁與形與手指之初步也。當然如以宗傳而論,氣沉丹田、虛靈頂勁是很高深的境界了,這是是僅以泛化於俗而論。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第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第19代傳人 凌霄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