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練功夫當求真知內得,千萬不要只圖打得漂亮,那沒有用》,然後有一位網友說了:“可我以前見過也是名家寫的太極拳練法,卻是先練大架求舒展,再練小架求圓融,不知哪個纔是真諦?”

在評論區我也回覆了,因爲這個問題呢,涉及到文武同宗的傳統,這裏就深入闡述一下吧!

總的來說:“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和“先練大架求舒展,再練小架求圓融”在道理上是一致的,通過大架來伸展筋骨,活絡氣血,這時陽剛氣化,氣機佈於周身,力量比較足。通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舒經活絡已經達到了一定效果後,就得把架子收回來,使氣機內斂,以求潛氣內循,進而循經導脈,元氣日漸充足則氣機圓融矣。

這就是傳統功夫說的“形中寓法”,動作和姿勢能影響人體的氣機循行,分經流注,這種循經就是形中的“法”。所以說練功之初要“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通過架子、動作的大小來調節體內氣機的運化。

然則雖然道理上都是對的,但是從語句上來說,“先練大架求舒展,再練小架求圓融”這句話不通順。如以全句來說,我寫的內容應該是這樣:“(動作、架子)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他的開展和緊湊針對的都是動作或是架子。可是那位名家所說的則是“先練大架求(動作)舒展,再練小架求(氣機)圓融”,前後主語就不對應了,此是文化上存在不足。

當然我前面所說的對於那位名家所說的話是我對功夫的理解,也許他想表達的是“先練大架求(動作)舒展,再練小架求(動作)圓融”也有可能。這樣一來主語就前後呼應,沒有語句上的毛病了。這個動作圓融是因爲小架的時候,氣血所謂運行相對慢一些,比較集中,所以體現在動作就比較圓潤,靈活。

但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麼層次就降低了,如果始終沉迷於肢體動作這些外形有象之物,不去追尋內在的機理,那麼在神采的煥發,氣機的運化上就丟掉了。現在很多國人說自己練的是傳統武術,可是怎麼運氣,怎麼循經,他們不知道,也不承認。說的全是現代體育那一套鍛鍊肌肉力量的練法,這還是國術嗎?明顯不是!

國術的修習是要“以形鑑真”,練功時要有運氣的內涵,要能循經,這就是形中寓法的“法”。除此之外,傳統功夫還要求“法理並傳”,法是功法,理是功理。要把功夫的動作,姿勢,名稱講解清楚,它有什麼道理,能起到什麼作用,說明白。那麼怎麼樣才能把功理說清楚呢?要有文化。你的用詞造句要有文采,有要內涵,要能讓人深思,不能出現錯誤。

​而“再練小架求圓融”的說法就比較含糊了,到底說的是動作圓融,還是氣機圓融?說得不清楚。反之“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就表達得很清楚明瞭,剛開始練功要動作先開展,後緊湊。目的就是爲了團斂元氣以聚氣呈形,壯大真元以太乙循經。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