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汉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外来品能在中国非常强势的“儒文化”和基础雄厚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中分一杯羹,算是一个奇迹。

通常认为,佛文化是汉代从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但有文字记载的要早一些。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里就曾记载,秦始皇时一个叫释利防的一行十八和尚去试图“教化”秦始皇,因为举止行为与秦人完全不同,讲的学说也被秦始皇认为“很玄乎”,秦始皇就把这十八人当成“不正常人类”给抓了起来。

南梁人萧绮的《拾遗记》中记载的时间更早。

“燕昭王七年,沐胥国有道人尸罗来朝,荷锡持瓶。 ”

沐胥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古称,道人是指印度“修道”的人,就是僧人、和尚。

佛教发源地

等到张骞出使西域,对印度周边的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曾在信仰佛教的大月氏逗留一阵,佛教慢慢被汉朝朝廷所知。

丝绸之路兴起后,统治者们对“佛教”对“百姓”的“教化能力”产生了浓厚兴趣,与中国百姓多刺头不同,他们发现西域的百姓多“民弱畏战”,如果利用好了,对自己的稳定统治极其有利。

当然“民弱畏战”是汉人的想法,真正原因是信佛的人和信佛的国家对杀戮很排斥,这是佛教非常正能量的一个特点,汉人统治者们则想利用这个特点“教化”自己国家的老百姓。

宗教的本质原来很单纯,自从有了政治就

于是,汉明帝就“做”了一个梦。

这个故事在佛经《四十二章经》序中记载。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白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

存于佛教的书籍中,自然要把故事的包装做好,其时就是汉明帝想把“佛”引过来看看“教化”百姓的效果,甚至仅仅是好奇想研究一下,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就用说相声的模式,和傅毅一个捧哏一个逗哏,光明正大的把佛教引过来。

四十二章经

但是,真引过来了,不仅汉明帝,就连老百姓都觉得“索然无味”,忽忽悠悠的和我们自己家的“道教”根本没法比嘛~

这是一切宗教刚开始时的特征,因为漏洞太多,根本“骗”不到人,不过佛教之前在别的国家已经发展了多年,补丁都打了好几层,现在这种现象仅仅是语言不通造成的短暂性水土不服。

总有信的~~

这批人孜孜不倦,佛教慢慢地在中国百姓间流传,到了南北朝时竟有了还不错的市场占有率。

现存的南梁佛教

甚至经过两次灭佛行动,仍然可以迅速满血恢复,但是,仍然不能与儒和道相争。

真正的大能出现,唐玄奘闪亮登场,与西游记中不同,现实中的唐僧完全是自费,以偷渡的方式去的印度,把印度的大批佛经复制了回来。

仅仅拿回来还不够,唐玄奘的作用在回国后才凸显出来。

旅行图

他将这些经文翻译成了中文。

于是便有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 俱……”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和之前那些翻译得极烂的佛经相比,此时的佛经成了另类文学,极具恢弘大气之势。

佛学圣地

这种文学上的成功,吸引了一部分儒家人士,这些人在潜移默化中,先从对佛经文字上的接受转而到有选择的接受了佛教中相对不错的思想。

至少很多儒家人士不再鄙视和排斥佛教。

所以,佛教成功的原因,竟是因为“极强的文艺气息”和“文学上的可观赏性”。

包装的重要性

所以,不是印度佛教孕育了中国佛文化,是印度佛教穿上了中国文化的水晶鞋才得以登上汉文化舞台,是一个穷小子被一个富家女看中,富家女将其提携,最终寺满天下。

是中国文化救了印度佛教,是唐玄奘救了佛教,是中国救了佛教。

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佛教在发源地印度已经消亡,却因为汉文化强大的生存能力,在东亚各国发扬壮大。

如果没有中国和中国汉文化的超强辐射性,“佛”就像亚特兰蒂斯、玛雅文化一样,成为考古的一门学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