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第一,当之无愧

这两天,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得主《寄生虫》又刷爆了影迷们的朋友圈,自5月底获奖以来,该片在多个地区打破票房纪录,至今维持着烂番茄新鲜度100%和豆瓣9.0的高口碑,无愧为今年的最佳影片。

鹦鹉君怀着期待的心情观看了这部作品后,也不由得感叹它的工整、精巧和绝妙。从类型上划分,直观易懂的《寄生虫》显然更像是一部商业类型电影,但与此同时,它还具备高度的艺术观赏价值。在调动情绪和讲好一个故事方面,导演奉俊昊无疑是大师级别的。

同为讨论贫富阶级差异的影片,也同为角逐戛纳电影节的韩国作品,今年的《寄生虫》相较去年李沧东的《燃烧》的表达要更为巧妙。片中出现的三组家庭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贫富矛盾对照,将扁平人物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然而这种对比强烈的概念设计却成功融合进每一个角色中。片中的穷富不限于浅显的台词、外形表达,视觉、听觉、嗅觉......这一切都在暗示着角色之间的鸿沟,有形亦无形。

另一高明之处则是故事节奏和叙事之把控,明示与暗示并存的铺陈,环环相扣的故事发展,适时的加入伴奏音乐,毫无炫技动机又处处尽显专业的视听语言,奉俊昊正是凭借着这种大师级别的表达水准,让观众们心甘情愿地一头扎进这个属于“寄生虫”的世界。抛开存在争议的故事的现实可行性以外,我们不得不承认《寄生虫》的伟大,甚至是这位韩国导演的伟大。

此外,奉俊昊一向拿手的在类型片中注入现实主义色彩也在片中得到的良好体现,这使得《寄生虫》的核心表达有了不一样的深度。它既不像是乔丹·皮尔的《逃出绝命镇》《我们》那样表现欲爆表,用强烈的感官刺激来表达内核;也不会像《燃烧》一般晦涩,需要观众反复回味,进而理解导演在片中埋藏的种种暗喻。这场“寄生虫”与“被寄生者”之间的闹剧既足够直白,又引人深思,这种分寸感的把握,凸显了奉俊昊的过人掌控力。

《燃烧》剧照

综合了这些优点的寄生虫,就如外媒影评人口中的那样——整体流畅度丝毫不逊于影片中男主角开的那一辆奔驰车,要知道世界影坛上一部如此连贯又工整的类型片,大概还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三块广告牌》。

让我们把眼光跳出影片本身,关于导演奉俊昊,此前我们在文章《奉俊昊凭〈寄生虫〉助韩国拿下首个金棕榈奖!》中曾进行过系统性回顾。多年来已经积累下数部佳作的他如今又成为了首位获得戛纳最高奖项的韩国导演,现在的他,已经是韩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在全世界三个最重要的电影节上,这两年亚洲影人的身份和重量都明显有了一定提升。去年戛纳电影节,李沧东的《燃烧》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大放异彩,后者还成功斩获了一座金棕榈奖杯。今年的柏林电影节,王小帅执导电影《地久天长》的两位主演包揽了最佳男女主演两座银熊奖杯,成为中国影史上首次达此成就的影片。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奉俊昊导演再次异军突起,用一部《寄生虫》技惊四座,也使得金棕榈连续两年都被亚洲籍导演握在手中。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开始选择带着作品走出国门,参与著名国际电影节奖项的角逐。然而国外电影从业者对中国影人乃至亚洲影人的刻板认知,决定了我们一直被看作是少数群体,在奖项评选中并不占优势。

特别像是对文艺电影青睐有加的戛纳电影节,直至今日,成功夺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国产片也仅有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入围次数极少,即便放眼整个亚洲,像是近两年这样连续夺得两座金棕榈的现象,也是史上首次。

那么让我们反观这两年的三部获奖影片,是否也能看出一些主流电影节的喜好呢?《小偷家族》《寄生虫》——阶级矛盾,《地久天长》——个体在变迁大环境下的命运,这些作品毫无例外都选择了一个相对现实的母题,进而探讨大环境下的人性、命运乃至社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在折射现实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身为艺术作品的责任,避免了被客观事实所影响。

这或许也正是一部好的艺术电影的必要条件。电影与现实是相互依托的存在,电影折射了现实,现实也催生了电影,当今世界的大师级作品,无一例外都兼具了这两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