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作品改编密度来说,《长安》原著作者马伯庸可谓新晋IP红人,2018年年初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年底的《古董局中局》,加上另外至少两个已经走上影视化流程的IP,其作品当前的受热捧程度俨然赶上了前两年的头部大女主。比如其作品《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虽然2018年初就被搬上了网剧舞台,但从剧作的最终呈现也可以看出,当时市场对这类IP的判断和定位都显得不太成熟。

长安的太阳,真美!

2019年迄今为止得分最高(豆瓣8.5),且极有可能获选年度最佳网剧的《长安十二时辰》于今日午时四刻正式收官!

48集归于一日,一日拉长至一个半月,一千两百多年前的那个上元节恍然如梦……犹记得《长安》亮相之初,天宝三载的开市图景在长镜头下缓缓铺陈,无论是不是原著粉,都免不了被扑面而来的盛唐气象所吸引。有人说,《长安》遇到了高水准的制作团队是它的幸运,但其实反而言之,高水准的主创遇到《长安》这样的故事也才会有锦上添花的热情。

就作品改编密度来说,《长安》原著作者马伯庸可谓新晋IP红人,2018年年初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年底的《古董局中局》,加上另外至少两个已经走上影视化流程的IP,其作品当前的受热捧程度俨然赶上了前两年的头部大女主。

这既源于马伯庸小说自身的魅力,也和如今网剧市场口味的转变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马亲王的历史小说惯于在历史事实里打开缺口,大开脑洞,想象大胆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考据,前期作品史实和想象之间可能存在割裂,后期作品越发圆融自如,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先天具备有趣、有料两大看点,正如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本身写作风格偏影视”。这类作品更便于做影视化改编,且尤为适合年轻市场。

不过由于其作品独树一帜,并非一味追求爽感的大众网络文学,商业价值相较于广为人知的男频、女频不算明显,也没那么直接。比如其作品《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虽然2018年初就被搬上了网剧舞台,但从剧作的最终呈现也可以看出,当时市场对这类IP的判断和定位都显得不太成熟。

《三国机密》豆瓣评分6.4,开局之初不乏好评,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渐渐丧失了追剧热情。这诚然和内容质量分不开,如节奏缓慢、主角势头一路走低等,但对剧作来说,环境的特性也必须考虑。

2018年年初,网剧市场正是女性主导的黄金时期,大女主方兴未艾,甜宠题材蓄势待发。女性观众有太多选择,同时受惯性驱使,很难有动力去追一部既没有甜甜的恋爱,又没有强有力权谋的新编历史剧;而对于男性观众来说,汉献帝和司马懿的卖腐桥段简直是在赶客。同为三国题材,在《大军师司马懿》面前,《三国机密》显然少了一份厚重感。

不过当时网剧市场正处于红利期,加上该剧的面貌新颖,制作精良,最终还是获得了超过30亿的播放量。

到了《古董局中局》,市场环境相对而言成熟许多。一方面是由于唯播放量论一再被质疑,爱奇艺关闭了前台播放显示,各大数据平台建立起了不同的热度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题材内容的同质化让市场进入了一段时间的倦怠期,这个时候,一部由五元文化制作出品,夏雨这样的戏骨型演员主演,带有《河神》气质的精品之作横空出世,自然大受欢迎。虽然随着后期节奏的拖缓,该剧口碑有下降之势(豆瓣评分6.8),但在当时倒也形成了一股话题。最终以36集的体量获得了16.9亿的播放量。

始终被用心以待,包装成精品之作是马伯庸几部作品的独家待遇,这种待遇也反映出平台对网络剧精品化趋势的坚定判断。只是以往,这种精品化要么体现在演员咖位的选择上,要么停留在服化道包装上,匹配市场环境和受众变化、以内容为核心的全面精品总是缺位。直到《长安十二时辰》的出现。

《长安十二时辰》作为马伯庸较为后期的作品(2016年出版),已经将脑洞和历史细节结合地十分浑然,人物塑造和情节排布也相对成熟。十二个时辰内的一个反恐案件让故事本身显得极为紧凑,作为悬疑剧的底稿来说十分理想,改编成剧后,中段剧情虽然有冗沓之嫌,但整体尚能使人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对长安社会风貌的描写十分细致,乃是情节之外的最大亮点,成剧中,主创用极为精湛的服化道锦上添花地还原了这些,算是亮点的再次放大。众所周知,中国人对唐朝盛世,首都长安的文化记忆非同一般,还原历史风貌,激发这种文化自信,是一种极为聪明的做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