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Fuki

它是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金狮奖得主;

也是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漫改电影;

还是影史上成本最低的票房超10亿美元票房电影;

更是影史上首部票房超10亿美元的R级电影。

这部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热映的《小丑》,还在继续书写更多票房纪录和影史奇迹。自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起,《小丑》便一直被全球影迷们所关注。近日,这部被很多人称为年度最佳的作品通过流媒体与中国观众见面,《小丑》掀起的观影热潮,终于来到了中国。

与高讨论度一同出现的,还有对于这部影片的大量争议,愈发两极分化的观众、媒体口碑将它捧上话题的风口浪尖。有人因心理预期太高而失望,也有人因过于震撼而为这部影片癫狂。但无论每个人心中的《小丑》值几分,作为一部漫改电影,《小丑》的市场表现、社会影响乃至对整个电影行业的意义早已超过了漫画角色“小丑”本身。

一路走到今日,《小丑》之所以能够引发全球各地观众的广泛讨论,依靠的不仅是来自经典漫画角色的光环,更源自影片对人类自身和社会的深层次探讨。

早在这部影片的拍摄阶段,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就多次强调《小丑》将会是一部完全原创的DC影片。它只借用了《蝙蝠侠》漫画中的架空社会背景,故事主角小丑也与众多粉丝所熟悉的漫画角色有所区别。从最终成品来看,《小丑》中的小丑,远比漫画中的更为病态,却又更具真实。

影片毫不避讳对人性黑暗面的塑造。主角亚瑟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曾向往过发自内心的笑,但充满罪恶、不公的哥谭市剥夺了他笑的权利。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整个城市对他的冷漠加剧了亚瑟走向极端的过程,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只有成为罪恶,才能不被罪恶伤害。

故事的结局,亚瑟披上画皮变成小丑,从一个自卑者变成了彻彻底底的疯子。更讽刺的是,曾经他百般努力饰演小丑被所有人无视,沐浴鲜血过后,小丑却成了暴乱者心中神圣的符号。人们装扮成小丑,追捧亚瑟,打砸抢烧,让哥谭市变得更加混乱。病了的不仅是亚瑟,还有哥谭市的所有人,甚至哥谭市自身。

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后首先感到的是茫然。我们很难看清究竟是谁孕育了罪恶,是哥谭市?是亚瑟?还是包括观影者在内的每个人?《小丑》用极致化的手法,塑造了亚瑟这样一个负面情绪的集合体。

紧接着,是代入。主演杰昆·菲尼克斯出神入化的演技使得亚瑟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浑身上下笼罩着漆黑、毫无人性光辉的扁平人物,却能够让观众引发共鸣,甚至被亚瑟的情绪吞噬。影片抓住了小丑与观众之间的情绪连接点,而片中的哥谭市便是那个放大镜,将那些埋藏在观众心灵深处的阴暗无限放大。

无论你看完这部电影感到毛骨悚然亦或是不解、不满,不可否认的是,《小丑》在调动观众情绪方面是一流的。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称得上简单。剧情一直极力描绘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阴暗,大肆渲染焦虑情绪,最终留下一个癫狂无解的结局。而正是这样简单的剧本,更能强烈地反映出情感,观众们或许无法通过影片找到走出哥谭市的答案,但却能够通过此片反思自身所处的时代,珍惜我们拥有的快乐和幸福,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最大价值所在。

《小丑》诞生于娱乐至死的和平年代,身上充满漫改商业片的气息,但它也是一部杰出的艺术电影,以流行文化之手反流行文化,用暴力和犯罪引导反思人性和社会。它拥有一个强大的IP,但它的强大却与IP毫无关联。

当然,放在影史上,《小丑》或许远称不上什么标杆性作品。但作为一部漫改电影,继诺兰《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后,《小丑》的出现又将漫改电影带向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度,开拓了主流商业片的更多可能。它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集合,让观众们为之深思、为之疯狂,这部被很多人捧上神坛的《小丑》,配得上这些赞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