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Fuki

它是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金獅獎得主;

也是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漫改電影;

還是影史上成本最低的票房超10億美元票房電影;

更是影史上首部票房超10億美元的R級電影。

這部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熱映的《小丑》,還在繼續書寫更多票房紀錄和影史奇蹟。自威尼斯電影節首映起,《小丑》便一直被全球影迷們所關注。近日,這部被很多人稱爲年度最佳的作品通過流媒體與中國觀衆見面,《小丑》掀起的觀影熱潮,終於來到了中國。

與高討論度一同出現的,還有對於這部影片的大量爭議,愈發兩極分化的觀衆、媒體口碑將它捧上話題的風口浪尖。有人因心理預期太高而失望,也有人因過於震撼而爲這部影片癲狂。但無論每個人心中的《小丑》值幾分,作爲一部漫改電影,《小丑》的市場表現、社會影響乃至對整個電影行業的意義早已超過了漫畫角色“小丑”本身。

一路走到今日,《小丑》之所以能夠引發全球各地觀衆的廣泛討論,依靠的不僅是來自經典漫畫角色的光環,更源自影片對人類自身和社會的深層次探討。

早在這部影片的拍攝階段,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就多次強調《小丑》將會是一部完全原創的DC影片。它只借用了《蝙蝠俠》漫畫中的架空社會背景,故事主角小丑也與衆多粉絲所熟悉的漫畫角色有所區別。從最終成品來看,《小丑》中的小丑,遠比漫畫中的更爲病態,卻又更具真實。

影片毫不避諱對人性黑暗面的塑造。主角亞瑟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曾嚮往過發自內心的笑,但充滿罪惡、不公的哥譚市剝奪了他笑的權利。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整個城市對他的冷漠加劇了亞瑟走向極端的過程,在那個暗無天日的社會里,只有成爲罪惡,才能不被罪惡傷害。

故事的結局,亞瑟披上畫皮變成小丑,從一個自卑者變成了徹徹底底的瘋子。更諷刺的是,曾經他百般努力飾演小丑被所有人無視,沐浴鮮血過後,小丑卻成了暴亂者心中神聖的符號。人們裝扮成小丑,追捧亞瑟,打砸搶燒,讓哥譚市變得更加混亂。病了的不僅是亞瑟,還有哥譚市的所有人,甚至哥譚市自身。

相信很多觀衆在看完這部影片後首先感到的是茫然。我們很難看清究竟是誰孕育了罪惡,是哥譚市?是亞瑟?還是包括觀影者在內的每個人?《小丑》用極致化的手法,塑造了亞瑟這樣一個負面情緒的集合體。

緊接着,是代入。主演傑昆·菲尼克斯出神入化的演技使得亞瑟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個渾身上下籠罩着漆黑、毫無人性光輝的扁平人物,卻能夠讓觀衆引發共鳴,甚至被亞瑟的情緒吞噬。影片抓住了小丑與觀衆之間的情緒連接點,而片中的哥譚市便是那個放大鏡,將那些埋藏在觀衆心靈深處的陰暗無限放大。

無論你看完這部電影感到毛骨悚然亦或是不解、不滿,不可否認的是,《小丑》在調動觀衆情緒方面是一流的。影片的故事並不複雜,甚至可以稱得上簡單。劇情一直極力描繪着人類自身和社會的陰暗,大肆渲染焦慮情緒,最終留下一個癲狂無解的結局。而正是這樣簡單的劇本,更能強烈地反映出情感,觀衆們或許無法通過影片找到走出哥譚市的答案,但卻能夠通過此片反思自身所處的時代,珍惜我們擁有的快樂和幸福,這也是這部影片的最大價值所在。

《小丑》誕生於娛樂至死的和平年代,身上充滿漫改商業片的氣息,但它也是一部傑出的藝術電影,以流行文化之手反流行文化,用暴力和犯罪引導反思人性和社會。它擁有一個強大的IP,但它的強大卻與IP毫無關聯。

當然,放在影史上,《小丑》或許遠稱不上什麼標杆性作品。但作爲一部漫改電影,繼諾蘭《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後,《小丑》的出現又將漫改電影帶向了一個新的創作高度,開拓了主流商業片的更多可能。它是商業性與藝術性的集合,讓觀衆們爲之深思、爲之瘋狂,這部被很多人捧上神壇的《小丑》,配得上這些讚譽。

相關文章